微信公众号 
图码生活

每天发布有五花八门的文章,各种有趣的知识等,期待您的订阅与参与
读书 1979 - 2008 全部文章
读书 1979 - 2008 全部文章
《读书》杂志 1979 - 2008 年全部一万余篇文字,查询最少输入两个字符
随便看看
读取中
读取中
标题读马雅可夫斯基《列宁》诗的断想
作者良化
期数1979年01期
  被斯大林称为“苏维埃时代最优秀的、最有才华的诗人”的马雅可夫斯基曾写了不少热情讴歌列宁领导的布尔什维克党及其革命的诗篇。长诗《列宁》就是他最著名的一篇作品。
  这首长诗,是在1924年列宁同志逝世后不久写出的。它以澎湃深沉的感情和战鼓般的节奏,唱出了对无产阶级伟大导师的崇高赞誉和深切怀念。在所有的对列宁的颂歌中,它称得上是写得最好的。就是在五十多年以后,我们读起它仍然深受感染。尤其可贵的,是长诗在赞颂中所勇敢坚持的科学态度和实事求是的精神。
  列宁是个伟大的人物,但他的诞生并非由于某种超自然的意志或偶然的幸运。诗人把领袖的出现放到历史唯物主义的角度,通过对工业革命和资本主义所有制矛盾发展的概括描述,看成是当时欧洲和俄国阶级斗争客观发展的必然产物,是时势造英雄。对于列宁主义的建立和发展,诗人同样摒弃那种宗教式的“天才”论点,不是当作天上掉下来的信条,而是看作从千百万人民的革命实践中总结、集中起来的客观真理。诗中写道:“充满着群众的力量和思想,列宁也和阶级一同成长。”
  特别是,诗人以大无畏的气概和尖锐的笔锋,反对了把列宁同志帝王化、神仙化、偶象化的唯心主义、机会主义态度。他写道:
  难道描写列宁
  也能够
  来这么一手:
  “啊!上帝恩赐的
  天才领袖?”
  不!假如他真是
  帝王、
  救世主,
  我会由于狂怒,
  一切都不顾,
  我会冲入
  送葬的队伍,
  把顶礼的人群
  迎头拦住。
  我要把
  最响亮的
  诅咒的字眼
  找到,
  当我
  和我的呼声
  被踩成肉酱的一刹那,
  我要把
  渎神的话
  炸弹似的
  掷上云霄,
  向克里姆林宫
  怒吼:
  “打倒!”,
  这些年来,每当我读到这火一样真挚、强烈的诗句,总感觉自己的心扉被它深深地感染和敲动。列宁同志当然不是帝和神,正如马雅可夫斯基所描述的,列宁是“在人世间生活过的所有人中,最深入人世的一个人”,“他不论大事小节,都和人民一致,他比面包还要朴实,他比钢轨还要正直。”
  作为一篇诗,即使是长诗,作者也不可能系统地从理论上阐述列宁在阶级队伍中成长的过程和列宁主义从实践中丰富发展的全貌。但是,《列宁》诗中难能可贵地用诗的语言表达了科学的精神,始终把列宁作为一个人去塑造。这不但在文学创作中是不多的,而且在其他形式的对领袖的宣传上也为近些年来所少见。这一点,是我们今天阅读《列宁》所感受最深的。
  在宣传中,包括在文艺创作中,是把领袖变成神,还是当作一个人,是持科学的实事求是的态度,还是抱宗教迷信的态度,这不是一个小问题。说到底,这是维护还是损害革命领袖的问题,是真高举还是假高举的问题。马雅可夫斯基把列宁写成一个人,并没有减少列宁的威信和光辉。而且我想,《列宁》诗之所以打动人心,脍炙人口,很重要的就是由于坚持了科学精神。可以说,要想形象、亲切、生动、丰厚地再现领袖人物的光辉形象,必须坚持科学精神。这种严肃的创作态度,这种科学的宣传方针,是于领袖有益的,是于革命有益的,是受人民欢迎的。
  这些年来,林彪、“四人帮”假高举以骗人,借高举以营私,在宣传上大搞极左、形而上学,把领袖当成“神”去歪曲,干了大量的坏事。毛主席早就对此十分反感,说是“讨嫌”!他们这样做,当然不是拥护领袖,更不是什么“高举”,事实的发展已经做了最有力的否定。他们那种不老实、反科学的宣传,一损领袖形象,二害革命事业,三为人民群众所厌弃,真是有百害而无一利。这种反科学的宣传方针,亟待我们从理论和实践上拨乱反正,正本清源,恢复科学。
  重读马雅可夫斯基诗《列宁》,此其时矣!
  《读书》杂志是以书为中心的思想文化评论月刊,凡是书及与书有关的人、事、现象都是《读书》关注的范围,内容涉及重要的文化现象和社会思潮,包容文史哲和社会科学,以及建筑、美术、影视、舞台等艺术评论和部分自然科学,向以引领思潮而闻名。
  《读书》的宗旨是:展示读书人的思想和智慧,凝聚对当代生活的人文关怀。
  《读书》创刊于1979年4月10日。杂志的主要支持者与撰稿人多为学术界、思想界、文化界有影响的知识分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