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公众号 
图码生活

每天发布有五花八门的文章,各种有趣的知识等,期待您的订阅与参与
读书 1979 - 2008 全部文章
读书 1979 - 2008 全部文章
《读书》杂志 1979 - 2008 年全部一万余篇文字,查询最少输入两个字符
随便看看
读取中
读取中
标题一部西方经济学的入门书
作者梁小民
期数1982年05期
  在西方,经济学被称为“社会科学的皇后”。如果要在浩如烟海的西方经济学著作中,找出一本入门的读物,恐怕应该首推萨缪尔森的《经济学》。
  萨缪尔森(Paul A.Samuelson)是当代美国最负盛名的经济学家,曾获得一九七○年度诺贝尔经济学奖金。他早年就学于芝加哥大学和哈佛大学,现任麻省理工学院教授。除了《经济学》以外,他的主要著作还有《经济分析的基础》、《线性规划与经济分析》(与多夫曼、索洛合著)和《萨缪尔森科学论文集》。他的著作几乎涉及经济学的各个领域。西方经济学界认为,萨缪尔森在提高经济理论的科学分析水平方面,比当代其他经济学家作出了更多的贡献。此外,他还担任过美国一些财政和金融机构的顾问,参与政府经济政策的制定。
  萨缪尔森的《经济学》初版于一九四八年,到目前为止,已经出到第十一版。这本书是西方世界最为流行的经济学教科书。最近,商务印书馆出版了高鸿业同志根据《经济学》第十版译出的中文本(已出上、中两册),使我们得以通过这部书,来见识作为西方社会科学“皇后”的大致面目。
  西方经济学亦被称为资产阶级经济学。按照我们过去的那种逻辑,凡属于资产阶级的理论(尤其是当代资产阶级的理论)就必然完全是我们用不着的东西,就只能加以彻底批判。这种简单粗暴的否定曾经堵塞了我们实事求是地分析评价西方经济学的道路。
  应该承认,西方经济学就其整体而言,是为资本主义制度服务的。萨缪尔森把现代资本主义经济称为“混合经济”,即既有市场调节又有政府干预指导的经济。他写这本书的目的,正是为了使“学生对于我们类型的混合经济会有进一步的崇敬”,即使“面临困难也不会有所减弱”。从这种意义上看,予以批判是应该的。但是另一方面,西方经济学既然是经济学,那么它也就必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现代社会某些一般的客观经济规律。因此,对西方经济学采取全面否定或全面肯定的态度都是不对的,科学的态度应该是:错误的批判,正确的肯定,有用的吸收。
  在《经济学》中,萨缪尔森用了大量的篇幅介绍西方经济学的两个组成部分——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是从整个国民经济的角度来研究资本主义的经济问题。它把国民收入与就业联系起来作为中心进行综合分析,企图解释并解决资本主义社会的失业、通货膨胀、经济波动等问题。宏观经济学并没有触及到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对许多经济问题也就不能做出科学的解释,当然更不能从根本上加以解决。但是,宏观经济分析的方法以及它的某些内容,对我们仍然是有启发的。
  例如,萨缪尔森用乘数与加速数的相互作用来分析经济波动问题,这种分析是他对经济理论的重要贡献之一。乘数是投资增加量与由此引起的国民收入或就业增加量之间的比例关系,加速数是国民收入或消费增长率对投资增长率之间的数量变化关系。用乘数与加速数的相互作用来说明经济波动产生的原因,虽然也解释了资本主义经济中的某些现象,但终究还是“在表面的联系里兜圈子”。那么,这种分析就一无可取之处了吗?我看不能这样说。在任何经济中,消费、储蓄、投资和国民收入之间当然有相互影响的关系。由于各经济部门之间的内在联系,某一部门投资的增加必然会带动其它部门的发展。这样,国民收入的增加就一定要数倍于原投资量。乘数原理所说明的这种连锁反应的确是客观存在的。同样,国民收入与消费的变动也会影响投资的变动。加速原理所说明的这种连锁反应也是存在的。因此,这种分析对我们研究社会主义再生产中的消费、储蓄、投资和国民收入的数量关系,对我们正确处理消费与积累的比例,促进生产的发展,是不无借鉴作用的。
  微观经济学是研究单个经济单位——消费者、厂商——的经济行为的,它的中心是价格理论。西方经济学的价格理论就是价值理论。它否认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以价格代替价值,用供求论、生产费用论、效用论等来说明价值量的决定,这当然是错误的。建立在价格理论之上的分配理论认为,工资是劳动的价格,利息是资本的价格,利润是企业家才能的价格,地租是土地的价格。在生产中,工人、资本所有者、资本家和地主各自投入了自己的生产要素;在分配中,他们各得了自己所提供生产要素的报酬。因此,资本主义的分配制度是天经地义、合情合理的。这种分配理论,否认了资本对工人的剥削,为资本主义剥削制度辩护的目的是十分明显的。但是,如果我们认真研究一下微观经济学,从中仍然可以得到不少有益的启发。
  举个例子来说吧。在价格理论中,需求弹性问题占有重要的地位。需求弹性是指价格(或收入)变动同需求量变动之间的比例关系。有些商品,价格(或收入)的微小变动会引起需求量的较大幅度变动(即该商品的需求弹性大);而有些商品,价格(或收入)的较大幅度变动只会引起需求量的微小变动(即该商品的需求弹性小)。马克思也注意到了需求量与价格和收入之间变动的比例关系,称之为需求的“伸缩性”。弹性与伸缩性在英语中都是同一个词(elasticity),只不过译法不同而已。各种商品的需求弹性是不同的,它对于决定商品的价格有重要的参考价值。西方经济学中的弹性理论,对各种不同商品弹性的决定,弹性计算公式,弹性与总收益变动的关系等问题作了详细的论述。这些理论反映了商品社会中价格、收入与需求量之间客观存在的关系,不仅适用于资本主义社会,同样也适用于社会主义社会。西方有些经济学家还根据经济计量学模型和统计资料计算了一些主要商品的需求弹性。如果我们也能根据自己的社会经济条件,编制出计算我国主要商品需求弹性的模型,并根据必要的资料算出大致的数值,这对我们克服调价工作的盲目性,不是很有帮助吗?
  萨缪尔森在本书的绪论部分,论述了收益递减规律,并把它作为经济学的基本规律之一。所谓收益递减规律,是指在一定的技术水平之下,如果其它生产要素的规模不变,只增加一种生产要素,那么,这种生产要素增加到一定点之后,还要再增加,就会引起收益递减。这一规律过去曾长时期受到我们的批判。但实际上它却是一条客观经济规律,无论你承认它也好,否认它也好,它仍然在起作用。在大跃进的年代里,某些地方盲目推广密植(即在其它生产要素不变的情况下,只增加种子的投入量),造成减产,不就正是收益递减规律在起作用吗?否认客观规律必然受到客观规律的惩罚,这种教训对于我们是重要的。
  西方经济学对于我们之所以有可取之处,是因为“生产的一切时代有某些共同标志,共同规定”(马克思语)。资本主义经济与社会主义经济在生产资料所有制这一根本问题上是有区别的。但是,作为社会化的大生产,作为商品经济,它们仍有许多共同之处。西方经济学在研究资本主义生产的时候,必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某些共同的规律。这些共同的规律无疑对我国社会主义的经济建设也是有启发的。当然,我们并不是主张用西方经济学来指导我国的经济。我们不过认为,不应当把脏水和婴儿一齐倒出去,对之加以扬弃,可以从中收借鉴之益。实际上,马克思主义的创始者们从未完全否定过资产阶级的经济理论,相反,他们不仅从古典经济学中吸取了合理的成分,就是从被其痛加批判的庸俗经济学中,他们也同样吸取了不少有用的东西。
  总之,对于西方经济学,无论是为了弃其糟粕、加以批判也好,还是为了取其精华、为我所用也好,首先都应立足于深入全面地了解它、认识它。萨缪尔森的《经济学》作为一部西方经济学的入门书,所以值得向读书界加以推荐,其原因也即在于此。
  作为经济学著作,本书具有不少特色。首先,是它的内容异常丰富。全书共分为六编。第一编是概论,对西方经济学的对象、方法及一些重要概念作了论述,为其它各编奠定了基础。第二编是宏观经济学的理论与政策。第三、四编是微观经济学的理论。第五、六编是运用宏观和微观经济理论来分析和解决资本经济中的某些重要问题。其中包括:国际经济学,增长理论,发展经济学,当前西方经济学界所关心的问题——诸如,种族与性别的歧视,生活质量,停滞膨胀,经济学说史,经济制度比较等等。在各编中,萨缪尔森有意穿插介绍了资本主义财政学、会计学、经济统计、货币银行、金融市场等方面的知识。这本书涉及到了西方经济学的主要内容,它使我们能概略地了解现代西方经济学的全貌。
  其次,这本书的表达方式也是很有特色的。萨缪尔森阐述一些艰深的经济理论,喜欢借助于图形、表格和事例,他能把一些抽象的理论讲得深入浅出,引人入胜。他的论述生动、活泼,富有风趣,能引起读者的兴趣。西方经济学原理方面的教科书可谓汗牛充栋,而萨缪尔森的这部书独能风行世界,除了他个人的声望之外,恐怕与这种深入浅出、生动活泼的表达方式也不无关系。 本书采用教科书的形式,每一部分既有主要内容,又有附录,主次分明。每一章的后面都有“总结和复习”归纳出本章的要点。觉得这本书篇幅太大的读者,还可以按萨缪尔森的提示,阅读重点章节。
  最后,我们应该感谢本书的中文译者高鸿业同志。他的译文准确、流畅,不但忠实地译出了原书的内容,还译出了原作的风格。如果读者有条件的话,把英文原本与中译本对照起来看,不仅可以增加西方经济学的知识,还可以提高阅读英文经济学著作的能力。这些,也许是题外的话了。
  (《经济学》,〔美〕萨缪尔森著,高鸿业译,上册商务印书馆一九七九年十一月第一版,1.65元,中册一九八一年八月第一版,1.40元)
  《读书》杂志是以书为中心的思想文化评论月刊,凡是书及与书有关的人、事、现象都是《读书》关注的范围,内容涉及重要的文化现象和社会思潮,包容文史哲和社会科学,以及建筑、美术、影视、舞台等艺术评论和部分自然科学,向以引领思潮而闻名。
  《读书》的宗旨是:展示读书人的思想和智慧,凝聚对当代生活的人文关怀。
  《读书》创刊于1979年4月10日。杂志的主要支持者与撰稿人多为学术界、思想界、文化界有影响的知识分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