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公众号 
图码生活

每天发布有五花八门的文章,各种有趣的知识等,期待您的订阅与参与
读书 1979 - 2008 全部文章
读书 1979 - 2008 全部文章
《读书》杂志 1979 - 2008 年全部一万余篇文字,查询最少输入两个字符
随便看看
读取中
读取中
标题关于中国数学史二三事
作者严敦杰
期数1981年08期
  钱宝琮先生主编的《中国数学史》现重印出版,谈些感想。
  中国数学史最早的一本是钱宝琮著的《中国算学史》(一九三二),可惜只有上卷。据钱老告诉我,那是他在南开大学授课时的讲义,后来给当时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的某君看见后,便拿去付印出版。第一本的全部中国数学史是李俨所写的《中国算学史》(一九三七),编在商务印书馆出版的中国文化史丛书中。这部书抗战时期曾在成都重版过一次(一九四五),土纸印本,这版印数不多,现在已难找到。解放后李著又再重印一次。故李著的《中国算学史》流传较广。钱宝琮的下卷迟迟未出,解放后我问他,他说不续写了,以后计划重写一部。李俨、钱宝琮写的中国数学史书虽都是在三十年代出书,但他们在写书前从本世纪初起已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写过几十篇有关论文,所写的论文又都是前人没有做过的。古算术的难读,在当时是很少人敢问津。两老筚路蓝缕在开拓这门学科上立下了汗马功劳。六十年代初钱老计划重新编写中国数学史,召集我们几个人讨论了一番,由钱老担任主编,分工编写。初稿写成后大家都提了些修改意见,再由钱老统一亲自修订。我们都尊重主编,他怎样改就怎样改,最后定稿,就是现在重印这部书。我所以把各本中国数学史的简单编写过程谈一下,说明两点:一、中国数学史这门学科的建立,在六、七十年前已开始,来之不易。二、中国数学史之所以在国际上站住阵地,主要是两老的贡献。我们要十分珍惜前辈的辛勤劳动成果。
  中国数学在历史上有过辉煌的成就。出现了著名的数学家。三国时代有刘徽,南北朝时代有祖冲之父子,唐初有王孝通,北宋有贾宪和沈括,宋元之际有秦九韶、杨辉、李冶和朱世杰等人。他们都在数学中不同领域内有所创造有所发明。我国古代的数学名著《九章算术》已闻名于全世界。去年瑞士苏黎世大学的一位数学史教授曾撰文对《九章算术》给予很高的评价。认为与《九章算术》同时期的巴比仑后期数学相比,我们是超过他们的。《九章算术》国外已有好几种译本。宣传中国古代数学的成就,表扬祖国古代的数学家,这是增强我国人民的民族自尊心,发挥我们的民族自豪感,这有什么不可以。“文革”前中学数学教科书中谈圆周率时还提到刘徽和祖冲之,谈解高次数学方程时还提到贾宪、秦九韶和杨辉。“文革”中批判成名成家思想把这些都删掉了。以前有些外国人写世界数学史总是把中国放在不恰当的附庸地位,当然这种局面今后会改正过来,而我们中国人自己也不注重,那就不应该了。所以我以为要读一点中国数学史,数学历来是我国人民所擅长的学科,不要把老祖宗的东西忘掉。
  现在还有些同志对中国数学史的知识不多。举一个例子,关于零符号的发明。发明用○代表零这在数学发展史上是有很重要意义。目前总以为这是外国传入我国的,一查历史殊不然。我们知道以前商业上还用码子字。(这种码子字大概商业部门有些老同志仍知道它。)五字作,这不是阿拉伯数码字中的八。码子字用表六,表七,这是从筹算制度演变而来,上一竖表示五,下一横表示一。那么五用怎样来表示它,乃创造出这个符号。这不是早已用到○符号了吗。古人用毛笔画○是由左上开始,与现在用铅笔或钢笔画○由右向下开始不同。一写快便成了。至于这码子字的历史及○符号的产生,中国数学史上也有记载。这一点我们宣传得不够。将来写世界数学史时一定要把这发明写上,让外国人也知道。
  筹算上一筹表示五,下一筹表示一,便连想到珠算上一珠表示五,下一珠表示一这方面上来了。由筹算演变为珠算,历史上脉络可寻。过去都讲明朝数学落后,但明朝广泛使用了珠算,并且又把珠算传播到日本、朝鲜及东南亚国家而流传至今。这是一件了不起的大事。日本对这问题很重视,虽然他们目前使用计算机很发达,但仍不丢掉算盘。最近几年来他们每年都派珠算代表团来我国访问,而且也讨论了珠算的历史,一再声称中国是珠算的故乡,既表达了日本人民对中国发明珠算的景仰,也说出了我国发明珠算对亚洲各国的影响。一九七九年日本数学史学会副会长下平和夫教授把一部刊有珠算算盘图的明洪武辛亥(一三七一)新刊《魁本对相四言杂字》第一次复印本送给我。这书的原本闻已毁于战火,这第一次复印本只印三百部,下平教授送我的是第九十四号。《对相四言》的珠算史料为元末明初陶宗仪《辍耕录》引算盘珠作有力的证明,而且有图,史料弥足珍贵。中国数学史没有记载过,这次重印本也没有补上,故于此说明一下,并对日本朋友的支持表示感谢。
  研究中国数学史要收集古算书。这是一项艰巨的任务。李俨、钱宝琮、裘冲曼先把他们已收集到的古算书编一个书目登在一九二六年出版的清华学报上。然后李俨在科学杂志上登一广告,征集古算书。说只要这书目上没有的都愿出价收入,如不能转让的也愿出资借钞。研究一门学科,私人登广告收集资料,这在我国学术界也是罕见的。所以李俨收藏的古算书最多。他的藏书一直保存好没有散失。李老逝世后,捐赠给自然科学史研究所。这就是《中国数学史》钱宝琮序最后一段中所介绍的话。“深感人琴之痛”,这是钱老肺腑之言,不由使我回忆起解放前的一段故事来。抗战时杭州沦陷。钱老藏书尽毁于故居嘉兴。他任教的浙大西迁。浙大分校在贵州湄潭开学。一九四一年十一月十五日钱宝琮致函李俨,说因缺乏中算书,“参考无着,不克再事收集史料”。当时政府拨款给浙大数学系购书,以其中部分款项“购置中国数学旧籍之用,但西南各地旧书铺绝无仅有,中国数学旧书更无法访问,徒唤奈何。”信中希望李俨藏书中的复本割爱出让,则“敝校师生无任欢迎,至弟本人受赐尤多。”李俨把这封信寄给我看(我时在重庆工作),并给我信(一九四一年十二月五日)说:“事关学术,除一面于西安代为收罗若干外,其重庆成都方面可否由兄代劳。”我接到信后即在重庆米亭子等旧书铺买了一些古算书寄去。在当时这样困难的情况下(连起码的生活条件也很艰苦),钱老还孜孜不倦地开展中国数学史研究及培养人才。李老的“事关学术”四个字表达了对中国数学史事业的极大关心。这些不得不令人肃然起敬。我们后学都应该铭记在心。
  有些同志以为中国数学史在两老的著述中已做得差不多了,没有什么可以再研究的。这种想法不对。中国数学史还有很多问题要进一步探讨。中国古代数学对世界数学的影响就是一例。最近读一本英文翻译的公元十世纪阿拉伯数学家著的数学书,书名叫《欧几里得算术》(The arithmetie of al-Uqlidsi,一九七八年出版,这里欧几里得并不是指古希腊撰几何原本的欧几里得。中世纪阿拉伯人把欧几里得视为算圣,故有些数学著作冠欧几里得之名)。发现其中乘法,三位数乘三位数,列位相乘,先以乘数的首位数遍乘被乘数,乘讫退一位再以乘数的第二位数遍乘被乘数等,最后得乘积。其步骤与我国古代筹算乘法一致。这问题就值得研究了。又这部书中的开平方不尽根用法,原书译者也说可能受中国影响。至于研究中国数学史在某一时期内对社会与经济结构所起的作用,涉及面很广,那是要化大气力展开研究的。钱先生序中说:“由于水平所限,疏漏谬误之处恐在所难免,深望读者不吝指教,以便三、四年后再进行一次增订。”钱先生在十年动乱中备受迫害,不幸于一九七四年初去世。这次重印本我们只在文字上作些小修改,没有什么大改动。前辈的遗志,有待来者,我们大家努力吧。
  (《中国数学史》,钱宝琮主编,科学出版社一九八一年三月第二次印刷,1.70元)
  《读书》杂志是以书为中心的思想文化评论月刊,凡是书及与书有关的人、事、现象都是《读书》关注的范围,内容涉及重要的文化现象和社会思潮,包容文史哲和社会科学,以及建筑、美术、影视、舞台等艺术评论和部分自然科学,向以引领思潮而闻名。
  《读书》的宗旨是:展示读书人的思想和智慧,凝聚对当代生活的人文关怀。
  《读书》创刊于1979年4月10日。杂志的主要支持者与撰稿人多为学术界、思想界、文化界有影响的知识分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