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公众号 
图码生活

每天发布有五花八门的文章,各种有趣的知识等,期待您的订阅与参与
读者 200 期精华文章
读者 200 期精华文章
《读者》杂志 1981 - 1998 年全部文字内容(共200期),查询最少输入两个字符
随便看看
读取中
读取中
标题中国古代妇女饰美拾零
栏目知识窗
出处中外女性健美美容百科全书
期数总第 125 期
  美容在我国具有悠久的历史。据史书记载桓帝元嘉时期,京都长安妇女好作愁眉啼妆,即薄施粉脂于目下。很像今天的“画眼圈”,只是那时只画下眼圈、也就是于泪囊处薄施,当时称为啼妆。汉代妇女的发式已很讲究了,有一道歌谣唱道:“城中好高髻,四向高一尺,城中好广眉,四方且半额;城中好广袖,四方且匹帛”。这首歌谣除了对“上行下效”弊政的嘲讽以外,不也可以看出当时在发式和服饰上崇尚时髦的情景吗?唐代也有“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的诗句。除去作者的讽喻意义之外,不也可以看出当时化妆描眉已很普遍了吗?
  古人饰美方法很多,下面收辑一些,以飨读者。
  米粉敷面
  古人把上等好米磨成粉,用以美容。米粉分为红、白两种,红粉是用白米粉染制而成的。汉时,妇女以白米粉敷面,染米粉著颊。《齐民要术》中记述的米粉制作法是这样的:把上等好米研磨成粉,以水浸之,后取白汁,待其澄清后,取其光润部分,干燥后就可以收藏起来,供化妆使用了。
  珠玉穿耳
  女人耳上穿物,本来是有些民族惩治妇女所谓“轻淫好色”之辈的手段,到了汉代汉族妇女也有穿耳饰珠的,不过不是惩治,而是仁爱的表示。《诸葛恪别传》中就记载着母亲为亲生女儿穿耳饰珠,用以美容的事。古时耳饰基本上分两种,一是玉器,二是珠宝。
  假髻
  相当于现在的假发,是妇女美容的一部分。当时做假髻的头发,用的是犯人的头发。
  画眉佳话
  我国古代画眉佳话颇多,其中为后世流传最广的是:汉宣帝时京兆尹张敞,曾为妻画眉,有关官员就向上打了个报告,皇帝向张敞问起这件事,他就回禀说:‘这是闺房中夫妻之间的私事,皇上就不必追究吧!”后来,“张敞画眉”就成为广泛流传的佳话。
  落梅妆
  南北朝,盛行面饰。面饰,即妇女贴附在脸上的装饰品,又称花钿、面花。传说,宋武帝的女儿寿阳公主,一天睡在含章殿外梅树下,梅花落在公主额上,贴在面颊上三日不落,香气袭人。自此,宫女们纷纷效法,以五色绸缎或金银箔片剪为梅花形,贴在面颊上,称为“落梅妆”。
  十眉图
  唐明皇有眉癖,吩咐宫庭画工画“十眉图”给宫女做示范。十眉图为:鸳鸯眉、小山眉、五岳眉、三峰眉、垂珠眉、月梭眉、(又名却月眉)、分梢眉、涵烟眉、拂云眉(又名横烟眉)、倒晕眉。
  永乐公主饮茶美容
  唐玄宗的女儿永乐公主,自幼孱弱多病,面容干瘪,没有光泽。后来,永乐公主用黄花的种子——沙苑蒺藜(药方上常作“潼夕利”)泡茶饮用,几年后竟出落得健美艳丽,光彩照人。后来人们发现,“潼夕利”能使“老者复少,少者益美”。
  庞三娘敷面美容
  古代有个名伶(俗称戏子)叫庞三娘,长歌善舞,扮相俊俏。几十年过去了,她已成为半老徐娘,眼角、额头出现了皱纹。庞三娘不愧为一代名伶,为了使自己保持青春容貌,她就用轻纱敷面,将云母研成细末和蜂蜜拌和均匀,敷于脸上,持之以恒,庞三娘用敷面美容的方法将自己妆成妙龄少女的模样。
  慈禧太后美容秘方
  清代的慈禧太后,把青春看作是天赋于人的一种最可宝贵的恩赐,几乎使用了一切手段来保持皮肤健美。慈禧太后颇重视中草药美容,在《慈禧光绪医方选议》中,有这样一段记载“光绪三十六年六月二十三日,寿药房传出皇太后用祛风润面药方:绿豆粉六分,山奈四分,白附子四分,白姜蚕四分,冰片二分,麝香一分,共研极细面,再过重箩,兑胰皂四两搅匀”。此即慈禧太后美容面部皮肤之秘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