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公众号 
图码生活

每天发布有五花八门的文章,各种有趣的知识等,期待您的订阅与参与
读者 200 期精华文章
读者 200 期精华文章
《读者》杂志 1981 - 1998 年全部文字内容(共200期),查询最少输入两个字符
随便看看
读取中
读取中
标题话说过年
栏目风情录
期数总第 31 期
  腊月 农历十二月,称为腊月。腊八指这月中逢八的日子,如初八、十八、二十八。在旧社会,腊月是富家欢欢盈盈的日子,穷人可怜楚楚的月份。富家在这个月里,大吃大喝,喜气洋洋地准备过年。穷人则叫苦连天。因为这是催租收债的日子,所以无力还债的人,便要找个地方躲起来。这种苦况。可以从歌谣中看出。
  第一腊八犹自可,
  第二腊八急如火,
  第三腊八无处躲!
  传说有一个穷人叫王小二,过年时无钱还债,急得无路可走,只好在破烂的大门上贴出一副对联,便把门上了闩。债主到门前索债,看见上联是:
  年难过今年更难过得过且过
  债主冷笑一声:“难过不难过与我何干?”接着他看下联:
  债要还是债都要还…债主喜上眉梢,以为此番讨债必定马到成功。他继续往下看:
  ……有还才还。
  他不觉大失所望:“还是不还呀!”这个故事,是向富人寻开心的讽刺。
  腊月十六是敬“土地神”的日子,人们祈求来年五谷丰登,风调雨顺。
  腊月二十四日,家家送“灶神”上天。相传在这天,所有住在人间的神,都要叩见玉皇大帝,汇报这家人一年来的善功罪过,根据他们的禀奏,玉皇排给这家人来年的善恶吉凶。所以这天一到,家家户户烧纸马送神,用糯米汤圆、糖瓜等甜甜诸神的口舌,粘住他们的牙关,让他们”“上天言好事,回宫降吉祥。”
  但穷人家祭灶,便简单得多了。宋朝吕蒙正及仕之前,家贫如洗。在关灶之夜,以清水一碗,诗一首,便算了事。其诗曰:
  一炷清香一碗泉 灶君司命上青天
  玉皇若问人间事 蒙正文章不值钱
  送神时的炭火,在熄灭之前,人们多把燃烧着的枝茎取回,放在炉里,故这天也称为“新火节”,意为一年之始,一切都是新的,包括炉中之火。
  除夕 除夕古称“岁除”或“逐除”,意思是说旧年至此夕而除,明天就更换了新岁。
  我国南方习俗,到除夕必吃团年饭,而北方却多吃铰子,谚云“初一的铰子,初二的面,初三合子团团转。”
  过年吃的饺子,在除夕包好,一过半夜零时,就可以下锅了。年饭在食用之前,一般先要祭祖,就是分出少许,献给祖先,以纪念他们。家庭主妇在包饺子时,也有把一枚铜钱包在其中,谁吃到它,谁的运气便佳。孩子们受母亲告戒,不吃这枚饺子,非要家长食之,方皆大欢喜。
  除夕午夜,举行辞岁礼。时钟一响,全家向祖先的灵位行礼致敬。子女再依长幼之别向长辈行礼辞岁。之后,小辈们从长辈那里接过“压岁钱”,凡未婚男女,都可领取。压岁钱也称为“押崇钱”,是用来镇压“邪魅”的意思。
  在大户大家,祭祖有专门的桌子,称为“祭台”。祭台一般是用酸枝木做成。
  为什么祭台要用酸枝木来制做呢?
  传说古时,有一逆子,年幼丧父,由寡母抚养成人。母子俩靠一口薄田、替人缝补勉强度日。母亲对他爱护备至,但他却不孝顺她,反而冷言冷语,只要从地里回来,他要什么便要得到什么,否则就来殴打母亲。
  一天,他在地里干活,听见树上一群小乌鸦哑哑乱叫,抬头一望,只见一只大乌鸦嘴里叼着一条虫子,从远处飞来喂养它的雏小。他暗自思量:“乌鸦还会喂养子女。以后小鸟长大了,也知道奉养其母。我是一个人,反不知孝敬母亲,真该死。”就在这时,他母亲给他送饭来了。他一看见老态龙钟的母亲,心里一阵怜惜,便急急向她跑去,想把饭篮子接过来,免她爬上这么高的一个山坡。
  这是他生平第一次对她这么好,但可怜的母亲又怎会知道呢?她一见他跑来,以为自己又要挨揍,吓慌了,便把篮子往地上一扔,拔腿就跑,不料脚下一绊,滚下坡去,头撞在一株酸枝木上,血流如注……。儿子深受刺激,为了纪念他的母亲,为了惩罚自己的不孝,把树砍下,做成一张供桌,用来供祭母亲。祭祖的供桌便这样传了下来。
  元旦 除夕夜里,鸡叫之前,家长便爬起床,燃放鞭炮,然后开门。开门以后,便是元旦了。
  元旦也称为“新正”,是新年之始。
  开门以后,小辈依次向长辈贺年。长辈还要把红纸包着的铜元封包送给小辈,并说些勉励的话。人们在路上碰面,虽是不大相识之人,也要相互拱手恭喜。
  “元旦发笔,万事如意。”这是初一早起,民间新春发笔写的一副对联。清朝雍正元年以后,各帝王也要新岁发笔,他们以朱笔黄笺,写上“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国泰民安、天下太平”之类的话。
  新年到亲友家拜年,通常都带一个篮子,里面盛放瓜子、年糕、大桔和红包。这里暗含子孙兴旺,大吉大利的意思。受了人家的贺礼,也要拿出自家的大桔、橙子互换,表示互祝喜庆,各得吉祥。
  元旦之日,如果邻家小孩和自家小孩之间有了争执,理亏的一家,便常带着大桔或橙子去赔罪,然后接受对方回赠的大桔和橙子,表示两家孩子,在新的一年,大吉大利,平安相处。
  年画 琳琅满目的年画,在腊月十五之后纷纷出来应景。年画种类极多,旧时多表示吉利象征。如过去的门神叫神荼、郁垒。他们执戈佩剑,用来治“鬼”。还有八仙过海之类。最脍炙人口的是“五瑞图”。“五瑞图”包括椿树、萱草、芝兰、磐石和竹五种事物。椿是树,古人把它比作父亲,象征长寿;萱草象征母亲,因为萱草一名忘忧草,有了烦忧,向母亲诉说,烦愁自解;芝兰象征好子弟;磐石表示稳固;竹表示平安。“五瑞图”表示的是:在这东新的一年父亲寿比南山,母亲福如东海,子孙绵延,家基昌隆,万事平安。
  花市 除夕前,花市便开张了。人们在爆竹声中购买鲜花,以点缀节日气氛。桃花有“年花之王”的美称,用“红桃”谐“鸿图”之意。“万寿菊”也称“延龄客”,喻意长寿。一树黄澄澄的金桔,挂在绿叶丛中,美丽夺目。四季桔象征“四季吉祥”。至于蟹爪兰、水仙等迎春开放的花卉,则是人们喜欢陈列。不论那种花卉,都可使你满室芬芳,既可自赏,亦能娱宾。
  花灯 花灯在民间十分普及,我国元宵有上花灯的习惯,家家挂在门前,举市通明,一派灯海。过去的花灯比较普遍的有“富贵寿考”灯。灯分四面,包括有盘和鼎,天竹子、腊梅、百合、柿子、灵芝和松枝。分别象征寿命绵长、百事如意、长生不老、子孙繁昌之意。
  “富贵多子”以牡丹和石榴象征。
  “三阳开泰”用三只羊来表示。一只为母羊,另两只为小羊,一头在嚼春草,另一头跪在母羊腹下吮乳。“羊”与“阳”同音,“三羊”者“三阳”也,表示春回大地,万物滋生,欣欣向荣。还有“锦圃鸣春”以盛开的牡丹和芝兰作背景,以磐石点缀,侧有白头翁四只,前有一开屏的孔雀,在引吭高歌,“百子图”则是许多儿童玩耍的图画。都有一种吉祥的意味。
  狮舞 上元舞狮,最为热闹。狮子分为三种,红色代表英勇,黑色代表勇猛,花的代表温驯。舞狮必要敲起鼓、锣和钹一类的乐器,配合舞狮者的动作节拍。震耳欲聋的锣鼓声,把人带进喜庆的境界。人们在狮舞中看到生命的壮阔。春节,在我国许多地方闹社火,以舞龙、踩高跷、铁芯子等名目达到高潮。
  祝寿丰年
  在农村,每到无宵佳节,都有“祝寿丰年”的风俗。在旧社会,农家在这天要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浙江、江苏一带有“烧田蚕”之习俗。灯节晚上,农民带着火炬,照遍稻田。祈求来年土地肥沃,庄稼长得好。
  贵州赤水的农村则唱“撵除蝗虫谣”:“蝗虫、腊花土虫,撵到河那边去了!”
  还有“撵耗子”之俗。是日,农民从田间回家,点上灯,在草鞋和棒上系以绳索。绳两端分由孩子牵着,用时跑出户外。后面紧接着两个儿童,拿着破铜锣,乱敲乱打,一面大声喊:“草鞋倒倒棱,撵落耗子窝,一年撵落十二窝。”如果那年是闰年的话,他们要把后一句改为“一年撵落十三窝。”唱完之后,把草鞋、棒子等一并由柴房丢出去,然后闭门,入内大吃大喝,深信这么一来,耗子都被撵出去,他们大可高枕无忧了。
  春节是我国民间最为隆重的传统节日。在旧社会,富人过年,穷人过难。但人们总想把忧愁抛之脑后,祈求神灵,降福于来年。千百年来,贫苦大众的这些美好愿望,只能在苦难深重中一个个化为泡影。只有在社会主义的今天,劳动人民才有充分的权力来享受这种丰收的佳节。随着社会主义文化的普及,人们已经将那些千百年来带有封建迷信色彩的陈规陋习逐步抛弃,而保留了对美好生活的良好祝愿。除夕的鞭炮声,是在辞岁的电视中响起。家家的春联、年画,都赋以革命、欢乐、幸福的内容。“落实农村政策”的年画代替了“赵公元帅”;“新春起步”的机器隆隆声,竟比花炮还响亮。人间天上,共度佳节,谁个不称赞党中央的政策英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