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刘眘虚 [唐](?-?)
开元二十一年(733)进士,调洛阳尉,迁夏县令。性高逸,不慕荣利,交游多山僧道侣。曾拟在庐山卜宅隐居,未成。早年逝世。
正文 道由白云尽,春与青溪长。
时有落花至,远随流水香。
闲门向山路,深柳读书堂。
幽映每白日,清辉照衣裳。
译文 山路被白云隔断在尘境之外,春光宛若清清溪流源远流长。
不时有落花随溪水飘流而至,远远地就可闻到水中的芳香。
闲静的荆门面对蜿蜒的山路,柳荫深处蕴藏着读书的斋堂。
每当太阳光穿过柳荫的幽境,清幽的光辉便洒满我的衣裳。
赏析 这首诗原来应是有个题目的,后来不知怎样失落了。唐殷璠《河岳英灵集》在辑录这首诗的时候就没有题目,后人只好给它安上“阙题”二字。
这首诗句句写景,画意诗情,佳句盈篇,可推为刘眘虚的代表作。诗描写深山中一座别墅及其幽美环境。一开头就写进入深山的情景。“道由白云尽”,是说通向别墅的路是从白云尽处开始的,可见这里地势相当高峻。这样开头,便已藏过前面爬山一大段文字,省掉了许多拖沓。同时,它暗示诗人已是走在通...(上海辞书出版社 - 唐诗鉴赏辞典(新一版) - 刘逸生)
评析 阙题,即缺题。唐殷璠《河岳英灵集》在辑录此诗时就没有题目,于是给它安上「阙题」二字。此诗所描绘的景物及其所表达的意境来看,不是写自己山居的闲适,而是写友人山中隐居的幽趣。全诗清新自然,婉转流畅,按空间顺序写来,使读者仿佛随着诗人走访了这位隐者的别墅。由远及近,从外向里而行,余韵萦绕,有一种异乎寻常的艺术魅力。
注释 阙题:即缺题。「阙」通「缺」。因此诗原题在流传过程中遗失,后人在编诗时以「阙题」为名。
道由白云尽:指山路在白云尽处,也即在尘境之外。
春:春意,即诗中所说的花柳。
闲门:指门前清净,环境清幽,俗客不至的门。
深柳:即茂密的柳树。
幽映:指「深柳」在阳光映照下的浓荫。
辑评 《唐诗归》:钟云:骨似王、孟,而气运隆厚或过之。
《汇编唐诗十集》:严整幽细,五言拗体中之佳者。
《唐律消夏录》:水远、花香、山探、林密,书堂正当其处,何乐如云!看他「长」字、「时」字、「至」字、「远」字、「香」字,回环勾锁,一字不虚。「道由白云尽」是望见,「闲门向山路」是到来,非重复也。
《唐诗成法》:「幽映」总上六句,「白日」应「春」字,「清辉」应「幽映」字。
《唐贤三昧集笺注》:此中有元气,后人拟之,便浅薄无味。
《近体秋阳》:清宕傲逸,纯乎古作,不徒所谓拗律已也。
《唐诗别裁》:每事过求,则当前妙境,忽而不领。解此意,方见其自然之趣。
《网师园唐诗笺》:纯乎天籁(「时有」二句下)。
《唐诗三百首》:此以「深柳」句为主,言由白云尽处而来,见溪水长流,落花浮至,而门向山开,堂极深窈,虽白口唯清辉幽映耳(「闲门」二句下)。
《越缦堂诗话》:「时有落花至,远随流水香」,十字亦有禅谛。
《唐宋诗举要》:王孟胜景(「时有」二句下)。
《诗境浅说》:此寺起结皆不用谐律,弥见古雅。初学效之,恐有举鼎绝膑之患,仍以谐音为妥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