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孟浩然 [唐](689年-740年)
孟浩然,唐代诗人,孟子第33代。本名不详(一说名浩),字浩然,襄州襄阳(今湖北襄阳)人,世称“孟襄阳”。浩然,少好节义,喜济人患难,工于诗。年四十游京师,唐玄宗诏咏其诗,至“不才明主弃”之语,玄宗谓:“卿自不求仕,朕未尝弃卿,奈何诬我?”因放还未仕,后隐居鹿门山,著诗二百余首。孟浩然与另一位山水田园诗人王维合称为“王孟”。
正文 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
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
水落鱼梁浅,天寒梦泽深。
羊公碑字在,读罢泪沾襟。
译文 人间之事有兴有衰,日往月来从古到今。
江山遗留名胜古迹,我们今天又来登临。
水落江浅露出鱼梁,秋来天塞梦泽更深。
羊公遗碑至今尚在,读罢碑文泪湿衣襟。
赏析 这是一首吊古伤今的诗。所谓吊古,是凭吊岘首山的羊公碑。据《晋书·羊祜传》,羊祜镇荆襄时,常到此山置酒言咏。有一次,他对同游者喟然叹曰:“自有宇宙,便有此山。由来贤达胜士,登此远望如我与卿者多矣,皆湮灭无闻,使人悲伤!”羊祜生前有政绩,死后,襄阳百姓于岘山建碑立庙,“岁时飨祭焉。望其碑者,莫不流涕。”作者登上岘首山,见到羊公碑,自然会想到羊祜。由吊古而伤今,不由感叹起自己的身世来。
“人事有代谢,往...(上海辞书出版社 - 唐诗鉴赏辞典(新一版) - 李景白)
评析 此诗因作者求仕不遇心情苦闷而作,诗人登临岘山,凭吊羊公碑,怀古伤今,抒发感慨,想到自己空有抱负,不觉分外悲伤,泪湿衣襟。全诗借古抒怀,融写景、抒情和说理于一炉,感情真挚深沉,平淡中见深远。
注释 岘(xiàn)山:一名岘首山,在今湖北襄阳以南。
诸子:指诗人的几个朋友。
代谢:交替变化。
往来:旧的去,新的来。
登临:登山观看。
复登临:对羊祜(字叔子)曾登岘山而言。羊叔子镇襄阳时,常与友人到岘山饮酒诗赋,有过江山依旧人事短暂的感伤。
鱼梁:沙洲名,在襄阳鹿门山的沔水中。
梦泽:云梦泽,古大泽,即今江汉平原。
字:一作「尚」。
羊公碑:后人为纪念西晋名将羊叔子而建。
辑评 《王孟诗评》:起得高古,略无粉色,而情景俱称。悲慨胜于形容,真岘山诗也。复有能言,亦在下风。不必苦思,自然好。苦思复不能及。
《唐诗援》:结语妙在不翻案。后人好议论,殊觉多事,乃知诗中著议论定非佳境。孟诗一味简淡,意足便止,不必求深,自可空前绝后。子美云:「吾爱襄阳孟浩然,新诗句句尽堪传。」太白云:「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二公推服如此,岂虚语哉!
《唐风定》:风神兴象,空灵澹远,一味神化。中晚涉意,去之千里矣。
《唐律消夏录》:结语妙在前半首说得如此旷达,而究竟不免于堕泪也,悲夫!
《唐诗归折衷》:吴曰:死后有知,魂魄犹应登此。昔人所为兴慨也。读罢沾襟,能自已乎?
《唐诗矩》:前四语略率,得五、六一联精警,振起其势。「一」字大妙,有聊复尔尔之意。
《而庵说唐诗》:「我辈」二字,浩然何等自负,却在「登临」上说,尤妙。
《历代诗法》:浩气回旋,前六句含情抱感,末一句一点,通体皆灵。
《唐诗意》:羊公百世后能令人思,以比己之他日,可有人思之否,意在及时修德,正风也。
《此木轩论诗汇编》:前半首似泛而实切,此起法之高也。「羊公碑尚在」,推门落日矣。「人事有代谢」云云,直是恰好,不知者道是遇山便可如此起。
《唐诗别裁》:清远之作、不烦攻苦著力。
《茧斋诗谈》:流水对法,一气滚出,遂为最上乘。意到气足,自然浑成,逐句摹拟不得(「江山」一句下)。
《闻鹤轩初盛唐近体读本》:陈德公先生曰:前半本色高浑之笔,所谓神足。五六承以景联,章法方称,而第六尤稳,结仍浑然,有起句故有结句,亦有结意故有起句耳。慨当以慷,无限牢骚形于登眺。落句「尚」不如「字」,「字在」乃可读也。
《唐诗近体》:起四语凭空落笔,若不著题,而与羊公登山意自然神会。移置他处登山,便成泛语。
《诗境浅说》:前四句俯仰今古,寄慨苍凉。凡登临怀古之作,无能出其范围,句法一气挥洒,若鹰隼摩空而下,盘折中有劲疾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