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公众号 
图码生活

每天发布有五花八门的文章,各种有趣的知识等,期待您的订阅与参与
搜索结果最多仅显示 10 条随机数据
结果缓存两分钟
如需更多更快搜索结果请访问小程序
中国台北故宫博物院展品查阅
中国台北故宫博物院展品查阅
中国台北故宫博物院展品中的10万余件展品,带图片和中文详细介绍
读取中
微信小程序 
小贝快充

200 元话费只需 192 元,会员充值、话费充值/优惠/快速/安全/可靠 (视频/音乐/网盘各类会员)
读取中
品名清石涛自写种松图小照 卷
分类绘画
作者
年代清圣祖康熙十三年(一六七四年)
字体
语言汉文
释文
尺寸
位置尺寸(公分)
本幅40.3x170
前隔水42.2x16.3
后隔水42.2x16.5
拖尾40.5x675.5
质地
位置质地
本幅
题跋
类别作者位置款识书体全文
作者款识石涛本幅双幢垂冷涧。黄檗古遗踪。火劫千间厦。烟荒四壁峯。夜来曾入定。岁久或闻钟。且自偕兄隐。栖栖学种松。时甲寅(公元一六七四年)冬日。清湘石济自题于昭亭之双幢下。楷书
印记:学书、臣僧元济
题跋戴本孝本幅鹰阿山樵夫本孝敬题行书宁种天上榆。宁栽海上桑。何必种松山之阳。那有千年不坏古道场。即今荆棘满天地。桑榆弄影何苍凉。谁见一时种松千尺长。劝公抛却手中镢。孤啸江天岂不乐。鹰阿山樵夫本孝敬题。
印记:木鸡、鹰阿山樵、本孝
题跋苏辟本幅东海苏辟楷书有觉斯世。长驱自御。时至事起。成功则去。天风不羁。浮云何处。东海苏辟。
印记:自在、苏辟、易门
题跋王槩本幅绣水弟王槩顿首楷书好向雪泥留指爪。选将白石种龙麟。坐依双墖作同伴。手溉千株结化身。纸上分明相对语。胸中早已有斯人。松根净拂为招我。放胆空山活鬼神。绣水弟王槩顿首。
题跋王士茂本幅颖川弟汪士茂惕斋父赠行书时戊午长至。石公和尚应钟山西天道院之请。舟过鸠江。出种松图见示。展卷酣读。恍然导我身外之身。生我想外之想。遂成二偈。用志廿载心交。不避续貂。深惭疥壁。博和尚辗然一笑。萝衣藤杖点松花。日日锄云伴赤霞。莫道湘山唯古佛。前身无量是吾家。(小字注。湘山无量寿佛始此。和尚慧睿奇姿。能仁伟抱。其后身耶。)蘖院风流谁可堙。开山不作住山人。翛然台笠西天界。俯看千松百世新。颖川弟汪士茂惕斋父赠。
印记:汪士茂印、口公
题跋祖琳本幅壬申(公元一六九二年)冬日为石老法弟和尚题兼正。黄海祖琳。楷书想见栽松旧主宾。长镵木柄水云身。黄猿智尽前驱力。白石心坚后起人。故态可能忘夙昔。痴情原只爱清贫。相逢此夕为何夕。井作羊肠阮步兵。咄哉黄檗山中老。贯学翻空却又来。天下岂全无识者。古人偏自扼多才。遗阴手植云千亩。浪迹身随海一桮。凡圣路头容不得。决开诗窖活深埋。壬申(公元一六九二年)冬日为石老法弟和尚题兼正。黄海祖琳。
印记:祖琳、语山
题跋汤燕生本幅黄山弟汤燕生楷书面兹瞿昙。天然静朴。素尚绝尘。孤标凌玉。韵高于桐。人澹如菊。弱龄罹屯。偕兄弃俗。香梵齐修。祖筵双续。息心了义。开蒙振朴。洪钟待扣。昏衢与烛。弘济有愿。人天感触。晏坐厓巅。经行涧曲。自把长鉏。荆榛净斸。植此云根。贞松几束。节目磊砢。根株盘伏。凌冬讵损。岁寒滋绿。吟啸其间。含毫绚缛。妙画通灵。元人比躅。师胡不廉。文事兼属。惟师含笑。烟云过目。瞻对忘疲。虎头金粟。俚颂上石涛大师呈正。黄山弟汤燕生。
印记:补过、汤燕生、岩夫
题跋赵烈文拖尾子寿先生笑正。隅山未归民赵烈文题。时光绪元年(公元一八七五年)夏六月廿一日。行书石涛画。王麓台推为江南第一。自诡不如。向见卷册多主沉雄苍莽。此独隐秀。如书中簪花格。展卷令人神醉。顷罢守上谷。来樊舆养疴谢客。旧史公黄寿老邀饮莲池露台。偕赏芙蕖。余以宾座甚盛。难之。寿老衒书画以为钓。遂见是卷。并假归半月。不忍去手。几欲为老顚扣舷之呼矣。古人超然之迹。良友挚爱之情。皆不可以无记。輙为小诗系后。种松石幢下。路绝无人行。披衿独静坐。但闻流水声。石涛种松急。君僻耆疎顽。衿期同落落。笑指青松颜。石涛种松不记年。我已种柳清池边。寒心未识栋梁计。且喜翠绿横朝烟。子寿先生笑正。隅山未归民赵烈文题。时光绪元年(公元一八七五年)夏六月廿一日。
印记:廉吏子孙、烈文私印、赵氏惠父
题跋赵烈文拖尾能静居士烈文行书龙暝眼底马千匹。与可胸中竹万竿。说与世人浑不解。止将纸素等闲看。丹青虽小有真际。此意能存法可替。纷纷谱诀满缥囊。我与古人同一涕。我心颇有画千幅。手不能传但恍然。寄语知音勤证取。十三徽上本无弦。朅来胜友至如云。把手清湘接沈文。三迭声中一回首。风流何处不逢君。寿老弆藏甚富。鉴别尤精。闵烈孤寂时出珍物见示以慰之。最怡我情者。有沈白石。文停云。双松长卷。及此苦瓜写眞卷。又山水册叶。荣木渊明诗册(册字点去)意册。皆神行空中。不着凡想。旣将归璧。情不能恝。复为小诗。饯诸玅迹。以斯卷空白最多。不与名人题咏羼杂。辄书于后。它日以为未可。亦便割弃也。即上寿老粲正。能静居士烈文。
印记:能静居、延陵赵李
题跋张度拖尾光绪壬午(公元一八八二年)夏日。无意识界老衲。张度。行书根本厚。盘错多。则欝为轮囷离奇之宝。物皆然。人为最。非元公不能具此笔墨也。亦天坠间一巨宝矣。为之偈日。结愲之胸。岪郁之容。托笔墨于种松。师其见相者法。舍法者空邪。光绪壬午(公元一八八二年)夏日。无意识界老衲。张度。
印记:辟非、叔宪、张度之印
题跋宋伯鲁拖尾伯鲁行书禅家有南北二宗。画家亦然。唐释巨然为南宗大家。其后代有名僧以笔墨着。至清代而更盛。若渐江灵壁。石溪目存。接踵比肩。慧灯不绝。大涤行径尤奇。而笔墨亦高绝。观其论画十八篇。推阐幽眇。多前人所未发。张浦山称其笔意纵恣。脱去窠旧。郑板桥偁其画法离奇。苍古而又能细秀妥贴。比之八大山人。殆有过之。此卷萧疏妍润。迥出尘凡。所谓细秀妥贴者也。其自貌亦顾视清高。眞爽奕奕。昔有人问曰。师双目炯炯。何自称瞎尊者。答曰。吾目自异。遇阿堵则茫然。不若世人了了。非瞎而何。可想见其品槩矣。清秋新霁。公度出此见示。敬题数语。用志景慕。伯鲁。
印记:子钝氏
题跋宋伯鲁拖尾乙卯秋日(公元一九一五年)。伯鲁又识。行书又案。师广西梧州人。有明靖藩裔也。弱冠即能诗工书善画。南越人得其片纸。宝若照乘。国亡。薙染为比邱。名元济。字石涛。又号宏济。又号清湘老人。一云清湘陈人。一云清湘遗人。又号大涤子。又号苦瓜和尚。又号瞎尊者。晚游江淮。人争重之。其遗迹维扬尤多。郑板桥云。八大名满天下。石涛名不出扬州。何哉。八大纯用减笔。而石涛微茸耳。且八大无二名。人易记识。石涛别号太多。翻成搅乱。然自前清中叶以后。士大夫之讲求书画者。无不知有石师矣。板桥之言。又未可据为定评耳。乙卯秋日(公元一九一五年)。伯鲁又识。
印记:宋伯鲁印
题跋罗家伦拖尾中华民国五十一年(一九六二)二月十日罗家伦跋于台北行草书无限江山奔腕底。一朝兴废郁胸前。苦瓜和尚零丁叟。若个丰神美少年。石涛为艺苑旷代天才。其画尤开张奇逸。凡笔墨所至。皆成创格。莫可樊笼。曩曾想象其人必雄奇傲岸不可一世者。孰意高标挺秀。潇洒出尘若是耶。松风水月未足比其清华。仙露明珠讵能方其朗润。移圣教序中赞玄奘语以赠。石涛亦足当之。此石涛步入中年时之自画像也。题于本幅之上者有戴本孝汤燕生辈。凡六人。均彼黄山老友。多属胜代遗民。对此希世名迹。允为定证。是卷之画像部份曾由翁覃溪(方纲)属罗两峰(聘)临模一段。上盖罗聘小章。装于其所藏石涛所书道德经册页之前。久归张岳军先生藏箧。覃溪曾三跋此册。最早为癸卯。即乾隆四十八年(公元一七八三年)。余均在戊午。为嘉庆三年(一七九八)。覃溪并题诗云。猿子相随学种松。双幢入定是何峰。五千言读翻(点去)澜熟。云送前湾过水钟。自注云。石涛自画种松图。甲寅冬(一六七四)自题于昭亭双幢下。两峰为摹老子册前。戊午(一七九八)四月方纲题。是可证明覃溪所吟与两峰所临之母本即系此卷。册中复有伊秉绶(墨卿)一跋云。石涛号清湘老人。陈人。又云。清湘遗人乃胜朝楚藩后。曾见其着款如此。嘉庆三年戊午(一七九八)仲冬。从北平先生借观。宁化伊秉绶呵冻记。又曾见张善子先生藏石涛山水画册。前亦冠以此像。上书石涛种松图甲寅冬自写。戊午冬朱埜云为墨卿临。末有伊墨卿楷字一行。曰。野云赠予此册。因借翁学士所藏自写小像。属模册端。嘉庆三年(一七九八)十二月二十二日默庵伊秉绶记(此册后经中华书局用玻璃版影印)。由此可以追溯两峰埜云两临本之关系及其所自出。二者相较。罗本实胜于朱。惟两者均略去石涛原本前后景物之部署。尤以略去一幼僧与一巨猿抬松秧一束来供石师手植之情景。为画中极富奇想者。最为可惜。是岂可任册页篇幅有以限之耶。又两峰本上。石涛尚倚一大松。且傍修竹一竿。埜云本则并此而无之。从此可见其辗转临摹有失传眞之迹象。颇怪此二高士者均未曾注意。此正石涛特色非彼不能作此奇想而入画图也。亦因此而愈显此卷之流传有绪。确定其为祖本与眞龙矣。中华民国五十年(一九六一)予曾以此卷付日本东京大冢巧艺社复制。俾石涛本来面目得长留人间。供素仰石公者致其爱慕。石公有知。谅必拈松花而微笑。中华民国五十一年(一九六二)二月十日罗家伦跋于台北。
题跋罗家伦拖尾家伦再题行书王雪艇先生精鉴赏。观察常入微而记忆尤强。一日语我。以此卷戴本孝题句中之二「寍」字。下有缺笔。乃避清宣宗道光讳。戴在清初为遗民。不应有此。忽促间余无以解答。后以语庄慕陵(严)先生。慕陵曰。此卷得毋在道光朝后重付装池时。裱工曾动手术乎。余与展卷审视。此两寍字。脚下均见手术痕。于是释然。此亦鉴赏中之趣事也。又赵烈文曾在曾国藩幕府为所倚重。宋伯鲁亦于清季有声于词林。附志于此。家伦再题。
印记
类别印记
收传印记双玉斋
收传印记玉敦斋藏(重一)
收传印记友月
收传印记罗志希图书记(重一)
收传印记冯公度审定记
收传印记冯公度鉴藏印
主题
类别第一层第二层说明
主要主题人物高士(士人、隐士)石涛自画像
次要主题树木
次要主题人物侍从(侍女、童仆)童仆
次要主题走兽
其他主题树木
技法
技法细目
人物衣纹描法(粗细线条)
参考石涛(公元一六四二-一七○八年)本名朱若极,明朝皇室后代。明亡之后出家为僧,游历于安徽宣城,后又迁居金陵、扬州等地。他善于画山水、花果、兰竹,人物画较少见。笔意狂纵恣肆,用墨淋漓多变。提倡我自用我法,风格独创。本画作于一六七四年。画松竹林野之间,手执锄头的青年石涛坐在松前,意态悠闲。干渴的笔墨与清晰的线条性在画家早年风格中常见。本幅为罗家伦先生捐赠。
  中国台北故宫博物院,典藏中国历代经典文物超过75万件,为现今世界上四大博物馆之一,被视为东方文物宝库。收录藏品主要分为:铜器、陶瓷器、玉器、珐琅器、雕刻、漆器、钱币、文具、织品、丝绣、绘画、法书、法帖、拓片、成扇等类别,所有图文解析均由故宫专业研究人员撰写,浅显易懂,内容丰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