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公众号
图码生活
每天发布有五花八门的文章,各种有趣的知识等,期待您的订阅与参与
搜索结果最多仅显示 10 条随机数据
结果缓存两分钟
如需更多更快搜索结果请访问小程序
中国台北故宫博物院展品查阅
中国台北故宫博物院展品中的10万余件展品,带图片和中文详细介绍
查
随便看看
关于
微信小程序
小贝快充
200 元话费只需 192 元,会员充值、话费充值/优惠/快速/安全/可靠 (视频/音乐/网盘各类会员)
品名
宋岳飞后出师表墨拓本 册
分类
拓片
作者
年代
尺寸
说明
字体
行草书
语言
汉文
释文
先帝虑汉贼不两立。王业不偏安。故托臣以讨贼也。以先帝之明。量臣之才。故知臣伐贼才弱敌强也。然不伐贼。王业亦亡。惟坐而待亡。孰与伐之。是故托臣而弗疑也。臣受命之日。寝不安席。食不甘味。思惟北征。宜先入南。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并日而食。臣非不自惜也。顾王业不可偏安于蜀都。故冒危难以奉先帝之遗意。而议者谓为非计。今贼适疲于西。又务于东。兵法乘劳。此进趋之时也。谨陈其事如左。高帝明并日月。谋臣渊深。然涉险被创。危然后安。今陛下未及高帝。谋臣不如良。平。而欲以长策取胜。坐定天下。此臣之未解一也。刘繇。王朗各据州郡。论安言计。动引圣人。群疑满腹。众难塞胷。今岁不战。明年不征。使孙策坐大。遂并江东。此臣之未解二也。曹操智计殊绝于人。其用兵也。髣髴孙。吴。然困于南阳。险于乌巢。危于祁连。偪于黎阳。几败北山。殆死潼关。然后伪定一时尔。况臣才弱。欲以不危而定之。此臣之未解三也。曹操攻昌霸不下。四越巢湖不成。任用李伏而李伏图之。委任夏侯而夏侯败亡。先帝每称操为能。犹有此失。况臣驽下。何能必胜。此臣之未解四也。自臣到汉中。中间朞年耳。然丧赵云。阳羣。马玉。阎芝。丁立。白寿。刘合。邓铜等及曲长屯将七十余人。突将无前。賨。叟。青羌散骑。武骑一千余人。此皆数十年之内所纠合四方之精锐。非一州之所有。若复数年。则损三分之二也。当何以图敌。此臣之未解五也。今民穷兵疲。而事不可息。事不可息。则住与行劳费正等。而不及今图之。欲以一州之地与贼持久。此臣之未解六也。夫难平者。事也。昔先帝败军于楚。当此之时。曹操拊手。谓天下以定。然后先帝东连吴。越。西取巴。蜀。举兵北征。夏侯授首。此操之失计而汉事将成也。然后吴更违盟。关羽毁败。秭归蹉跌。曹丕称帝。凡事如是。难可逆料。臣鞠躬尽力。死而后已。至于成败利钝。非臣之明所能逆覩也。绍兴戊午(公元一一三八年)秋八月望前。过南阳。谒武候祠。遇雨。遂宿于祠内。更深秉烛。细观壁间。昔贤所赞先生文词。诗赋及祠前石刻二表。不觉泪下如雨。是夜。竟不成眠。坐以待旦。道士献茶毕。出纸索字。挥涕走笔。不计工拙。稍舒胷中抑郁耳。岳飞并识。
尺寸
位置
尺寸(公分)
本幅
60x65.6
全幅
60x65.6
质地
位置
质地
本幅
纸
题跋
类别
作者
位置
款识
书体
全文
签
封面
楷书
后出师表。岳飞书。
题跋
本幅
富平樊登澐敬镌。西安拜石斋胡锡龄监工。
楷书
共石肆十方。富平樊登澐敬镌。西安拜石斋胡锡龄监工。
题跋
方玉润
本幅
戊寅(公元一八七八年)冬至后五日。滇南方玉润黝名氏谨跋。
行书
曩余纂卯科衍绩一书。尝谓。三代下论将相完人。得二贤焉。曰诸葛忠武侯。曰岳武穆王二公。创造偏安一将一相。事业回不相侔。且弌则得。君甚专弌。则过相不良其艰难成败。又未可以同日语。然而受命击征。秉节不移。一片孤忠独往之概。恒以恢复中原为己任。誓不与国贼而并立者。则册不同。盖其天性纯。学术正。臣节昭二公固旷世相感于无间。讵得以事业之或殊。遂谓襟怀之有异乎。此卷以武穆之神笔。写武侯之心声。固不必论其迹之真赝。而弌种生气勃发。如雷电交驰。风雨骤至。有足与当日之血泪丹忱。齐日星而并河岳者。余曾于筱坞侍郎座中。得覩墨迹。因叹其为希世宝矣。嗣侍郎刻之关中以公同好。兹鸿宾明府又将重刻之。五丈原侯祠尤有合乎侯心也。盖君尝为贼困于是原。而今又适令斯邑。故欲以岳公以感乎侯心者。报侯悳耳。而今仰人乃得厕名其间。则尤不能不神往于其际云。戊寅(公元一八七八年)冬至后五日。滇南方玉润黝名氏谨跋。
题跋
胡升猷
本幅
大清光绪四年岁次戊寅(公元一八七八年)秋七月吉日。蜀汶山胡升猷鸿宾氏谨识。
楷书
升猷自幼读书。即知心敬武侯。以为三代后一人。迨稍长入成都瞻拜丞相祠堂。古柏森森。又未尝不俯仰兴褱。低徊不能去者久之。同治四年春。以司铎从戎关中。勷理转输。恒往来于岐郡鄠杜间。因登五丈原。展谒侯像。想念当年蜀魏相持。风云震荡。不幸而大星遂陨于斯。为可悲也。方沉吟间。倏回骑蜂拥大至。乃仓皇遁从间道得脱。去冬营散而猷乃得补令斯邑。下车伊始。即有事侯祠。不禁有感于昔日之履险弗险。与今兹之蹈危不危者。谓非侯之默相也。不可爰取。筱坞司寇曩所刻岳鄂王手书侯出师二表。重摹上石。敬嵌祠壁。并殿宇而一新之。庶几仰答神庥。亦使两贤灵爽。尝相依而不散云。大清光绪四年岁次戊寅(公元一八七八年)秋七月吉日。蜀汶山胡升猷鸿宾氏谨识。
题跋
左宗棠
本幅
同治十年(公元一八七一年)七月旬又一日。湘阴左宗棠书于平凉军次时正杉营静宁进规河湟。
楷书
筱坞学士出示忠武岳鄂王书武侯出师表两巨轴。展视一过。劲健飘洒。生气凛然。如见疋謌。投壶气概。断非赝书无疑。字为心画。维其有之。是以作之。理固然耳。平生见王墨迹凡三。一弟七哀稿。一书家诰。后一与友人书稿。皆入鲁国南宫阃奥。即艺事亦见学到古人之难也。敬识跋语。自矜眼福。同治十年(公元一八七一年)七月旬又一日。湘阴左宗棠书于平凉军次时正杉营静宁进规河湟。
题跋
袁保恒
本幅
同治庚午(公元一八七0年)秋七月项城袁保恒熏沐敬跋。光绪元年(公元一八七五年)乙亥正月上浣补书于西安行馆。时雨表正文摹勒已竣。
楷书
道光咸丰间。余五过汤阴。必瞻拜岳忠武遗像。最后得见手书出师表。疑为伪作。以有诸先辈跋。心弗善之。而不敢非也。同治丙寅(公元一八六六年)既释先端敏公服之。眀年将入都检点行李。于书簏中得石刻岳忠武书诸葛武侯前后出师表真迹。不识所自来。与汤阴岳庙手迹迥殊。英风浩气。轶羣绝伦。俯视有宋四家已。叹非忠武天人不能为。抵都张之壁间。晨夕瞻对。使人忠义感发。不能自已。犹憾未见墨迹。不知淋漓痛快。当更如何。戊辰(公元一八六八年)左恪靖伯经略秦陇。余奉命督饷驻关中。闻旧仆有得忠武墨宝于亳州者。不知即为二表。亦意其不必真迹也。姑置之。己巳(公元一八六九年)仆来西安。问其所获。与余所藏拓本同。问价几何。约六十缗耳。问胡不携以来。曰。以乏资斧质之矣。终疑其不必真迹也。复置之。无何守河北崔季芬镇军廷桂领豫军。备贼终南诸隘。觧严来谒。谈次及之。遽兴曰。此物流传有绪。曾及见之。奇迹也。铜山杨氏得自商邱宋氏。守之已历三世。曾刻之石并拓本。亦不多示人。咸丰初河决。丰北杨以重价质于亳之贾人。而贸迁于河工。折阅过当力不能赎。亳贾竟持以去。垂二十年矣。兵燹以来遂不可究诘。今是物得于亳。殆即杨氏所失与。杨与同邑张大司马亮基世姻。公家与大司马。亦至戚拓本。倘张所转赠。未可知也。余以季芬之言有据。且曾见之。必能识之。于其归也。浼遣人偕仆往取视之。且属之曰。果其原本也。即主者索重息勿吝必赎以归。比至急展卷观之。郁屈瑰奇。不可名状。凛凛生气。数百年如新脱于腕。令人不敢逼视。其挥洒纵横。又如快马入阵。想见背嵬酣战时。夫岂后人所能伪托。马伏波见汉光武帝叹曰。帝王自有真。吾于此卷亦叹精忠自有真也。希世之宝。夫复何疑。卷首明太祖手题八字。龙跳虎卧。气象万千。亦足横绝今古。卷尾黄子久刘青田诸跋。不知为何人窃易。以奴书充之。重加装潢。撤去后跋而录存其文。以待访求。或者旦暮遇之。同治庚午(公元一八七0年)秋七月项城袁保恒熏沐敬跋。光绪元年乙亥(公元一八七五年)正月上浣补书于西安行馆。时两表正文摹勒已竣。
印记
主题
技法
参考
宋岳飞后出师表墨拓本 册
粉彩秋菊鹌鹑图盖罐
钧窑 中碗
木屉
清黄钺画春台熙皋 册 彩线风鸢
绍圣元宝
钺
江南曲手卷式墨
雕龙纹插屏式木架
粉彩红地缠枝花卉纹牙签筒
中国台北故宫博物院,典藏中国历代经典文物超过75万件,为现今世界上四大博物馆之一,被视为东方文物宝库。收录藏品主要分为:铜器、陶瓷器、玉器、珐琅器、雕刻、漆器、钱币、文具、织品、丝绣、绘画、法书、法帖、拓片、成扇等类别,所有图文解析均由故宫专业研究人员撰写,浅显易懂,内容丰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