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二十一世纪的中国科幻
栏目特稿:我看21世纪
作者叶永烈
期数1997年第2期
岁月如梭,二○○○年已经近在眼前。我大有进入威尔斯笔下的时光隧道的感觉。
记得,在一九七八年,一提起二○○○年,充满着美丽的憧憬,充满着奇异的幻想。
那时,正值全国科学大会召开,中国这“睡狮”从十年“文革”的严冬苏醒,沐浴在“科学的春天”的阳光之下。“睡狮”睁开了惺忪的双眼,抬起头来向前看,目光投向二○○○年,以至投向二十一世纪。
正是在那个时候,我的科幻小说《小灵通漫游未来》一下子“火”了起来,第一次印刷就印了一百五十万册,创造了中国科幻小说的“吉尼斯”纪录。《小灵通漫游未来》能够在一九七八年如此走“红”,是因为这部科幻小说全景式地展现了未来世界的图景,适合了当时人们对于二○○○年的向往之心。
其实,《小灵通漫游未来》本来写于一九六一年秋,投给上海少年儿童出版社,遭到退稿。这部书稿在我床下的纸箱里整整“睡”了十七个春秋。直至中国列车驶出漫长的“左”的黑暗隧道,迎来璀璨的阳光。还是这部书稿,还是交给上海少年儿童出版社,却今非昔比,一下子就被列为“重点书”,一下子风行全国。
所以,在我看来,科幻小说能否在中国走“红”,关键还是取决于时代。
眼下,面临世纪之交。中国的科幻小说在二十一世纪将会是怎样的命运?
未来似梦,变幻莫测。然而,这样一句实实在在的话,却是可以说的:科学兴,民族兴,国家兴,则科幻小说必兴。
中国的科幻小说在二十世纪,落在法国、英国、美国之后,没有出现世界级的凡尔纳、威尔斯、阿西莫夫这样的科幻大师,是因为中国的科学在二十世纪落后于发达国家。迄今,中国科学家仍与诺贝尔奖金无缘,没有打破“0”的记录。
在二十一世纪,如果中国进入世界科学的最前列,中国科幻创作也会在世界上领先。中国未来的科幻大师,也许正“隐身”在今日的成千上万的“SF Fan”之中。一九九六年十一月十二日
于上海“沉思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