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公众号 
图码生活

每天发布有五花八门的文章,各种有趣的知识等,期待您的订阅与参与
读书 1979 - 2008 全部文章
读书 1979 - 2008 全部文章
《读书》杂志 1979 - 2008 年全部一万余篇文字,查询最少输入两个字符
随便看看
读取中
读取中
标题其实浪漫不起来
栏目读书平台
作者张鸣
期数2002年06期
  姚洋在今年《读书》第四期上批评我的文章,我想做些答辩。我的那篇小文,意思非常简单明了,无非是说,中国农村的自治,需要利用传统的自组织资源。历史的经验证明,乡村组织资源的破坏,国家政权的下移和行政干预是不能逃其咎的(包括改革前全能式的政权网络)。而现今以选举为特征的村民自治,某种程度上是一种自上而下的民主赐予,这种全然不理会传统,一味借行政之手嫁接民主的做法,其动机和效果都是可疑的。
  作为一个还算知道一点历史的人,我对于古代社会并没有比姚先生更多的浪漫想像,绝没有将那时的农村都想像成五柳先生笔下的桃花源,不知有汉,无论魏晋,但古代的乡村存在自治的状态,却是一个不需要过多争辩的事实。古代社会固然国家法律也覆盖了乡村,但出了案子,民不举,官一般是不会究的,包括人命重案。农民无论对于《大明律》还是《大清律》统统全无概念,对他们来说,明了的只有两条:杀人偿命,欠债还钱,这与其说是法律意识,不如说是基本社会伦理意识更恰当。乡村固然没有“法律和执法机构”,但类似机能还是有的,不仅宗族可以有某些为国家默认的调解甚至执法功能,其他的一些社会组织有些时候也可以干类似的事。举一个最简单的例子,比如香会在进香过程中对成员违规的处罚,就很难界定是否侵犯了官府的法律权限。往深点儿说,山西有些地区曾经有过“渠甲制”,这种民间的渠甲机构对用水区域就拥有某种法律才有的制裁功能。
  我承认,现在的中国农村已经非复昨日吴下阿蒙,精英的离去和社会的破败,道德的支离从晚清就已经开始了,现今的农民中有很多很多已经有了民工的身份,或者干脆进城安居。我也承认,在现代化过程中,城市化的进程与传统农村的破败恐怕是不可避免的事情。但是,就中国而言,将农民变成市民和农场主,恐怕还有相当长的路要走,而且能不能走通这条路还有疑问。在这个过程中,任何人都难以听任农村的破败。所有关心农村现状的人都知道,眼下农村的治理(这个词有点精英味,但一时找不到更合适的)刻不容缓,而农村的治理,一点不借助传统资源,全然嫁接,这对于经济、社会和文化水平依然不高的农村来说,恐怕未必是一种理性的选择。况且,我们知道,现在农村的危机,在很大程度上有县以下政权网络(包括县)的原因,政权网络内的行政、法律、工商、税务等部门自我膨胀,自动寻租,是农民负担过重,甚至活不下去的主要原因,从某种意义上讲,这些机构已经没有多少“服务”功能,它们的存在,主要是为了收取各种税费(包括大量的不合理收费)。关键问题在于,根本不能指望权力结构的自我约束和净化,而仅仅靠村级的“民主”又难以制衡来自上面的权力,特别是这种权力在为自己生存和“发展”在施展的时候。
  所以,我曾经在一个小规模的学术会议上提出过政府退出的建议,作为一个曾经在中国惟一的中共党史系学习过的人,我当然知道这是根本行不通的事情,但我相信,之所以行不通,并不只是因为这个建议过于浪漫。
  从某种意义上讲,我并不是反对村民选举这种“民主试验”,只是历史的经验告诉我,这样的农村试验已经由共产党人做过了,同样是作为手段来做的,做得很认真,可是并没有结出民主制度的果实来,其实,在那篇小文中,我并没有讨论民主的成本问题,是姚先生自己“牵强”了。也许姚先生关注的只是民主,而且是作为手段的民主,而我恰恰更在乎的是给农民一点自由的乡村自治。
  《读书》杂志是以书为中心的思想文化评论月刊,凡是书及与书有关的人、事、现象都是《读书》关注的范围,内容涉及重要的文化现象和社会思潮,包容文史哲和社会科学,以及建筑、美术、影视、舞台等艺术评论和部分自然科学,向以引领思潮而闻名。
  《读书》的宗旨是:展示读书人的思想和智慧,凝聚对当代生活的人文关怀。
  《读书》创刊于1979年4月10日。杂志的主要支持者与撰稿人多为学术界、思想界、文化界有影响的知识分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