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公众号
图码生活
每天发布有五花八门的文章,各种有趣的知识等,期待您的订阅与参与
读书 1979 - 2008 全部文章
《读书》杂志 1979 - 2008 年全部一万余篇文字,查询最少输入两个字符
查
查
随便看看
标题
沉默的大多数
栏目
读书平台
作者
周晓鹏
期数
2002年04期
在第二期的《读书》中,香港中文大学的王绍光教授对于如何看待中国入世提出了三个令人深省的问题。通过对这三个问题的分析,王绍光教授指出,对于中国整体而言,入世的后果并不清晰,而如果不能通过机制有效地解决分配不公的问题,中国经济做大的后果反而是危险的。
王绍光教授指出:“随着经济不安全的增大,输家可能会拒绝支持现行的改革开放政策。如果情况恶化,他们甚至可能公开反对改革开放。另一方面,不公平和两极分化现象可能会激发改革开放过程中的赢家和输家之间展开分配性冲突。”从理论上讲,这样的推论是合乎逻辑的。但是从中国政治的现实状况而言,这样的推论似乎又是不成立的。
首先,需要确定所谓“输家”和“赢家”的含义是什么?其所包含的社会阶层和所处的经济背景又是什么?如果以对目前组织资源、经济资源以及文化资源的占有状况为标准,那么根据《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研究报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二○○二年一月第一版)的研究结果,个体工商阶层、商业服务员工阶层、产业工人阶层、农业劳动者和城乡失业、无业、半失业人员由于目前没有或只拥有极少量的一种或几种资源,属于改革开放以来没有受益或利益受到损害的阶层,可以称之为“输家”。
可以看出,目前所谓的“输家”都是社会上的弱势群体。“输家”阶层具有以下特点:一、远离组织资源和权力机构;二、缺乏社会影响力;三、群体结构松散,缺乏有力的群体利益代表。因此可以说他们无法通过现有的组织资源、政治渠道有力地表达自身的意见。同时,尽管大众传媒、学术研究和社会调查会触及到他们的处境和问题,但是对于“输家”群体来说这些方式是被动的,而且在其中涉及到他们的部分也是零散的和少量的。通过目前的主要媒体可以看出,对于强势利益团体(或者说“赢家”)的报道才是主流内容。因此而接下来的问题就是:“输家”是否有能力公开地(或者说有效果地)表现对现行的改革开放政策的不满?是否有能力与“赢家”就分配问题展开冲突?换句话说,“输家”的不满是存在的,但这种不满所发出的声音是分散的,因而也是无力的。二○○○年七月根据国家计委社会发展研究所和国家统计局对六个城市居民就对当前收入差距的接受程度所做的问卷调查表明,认为一般的占了40%,认为勉强可以接受和完全接受的占了19.7%。人们更多的将抱怨转化为无奈、沉默与熟视无睹。而这种结果导致的是对改革的冷漠、丧失信心与消极对抗。尽管这些群体对改革政策所能施加的影响力有限,但由于他们是社会财富的最原始的创造者,因此他们的态度尽管不能决定政府政策但却能够影响政府政策的实施。而从目前的情况讲,就是在许多方面降低了政府相关政策推行的效果。因此,如果说赢家和输家之间会展开分配性冲突,那么这种冲突的表现形式将会是一种个体的积极冲突与集体的消极对抗的结合。
当然,无论是积极冲突还是消极对抗,王绍光教授在文章的结尾所指明的方式应当是改变目前这种状况,特别是应对入世所带来的政治挑战的不二法门:那就是对“意见表达”机制进行制度化的建设,提高政府目前的汲取能力。
沉默的大多数
亚洲的后现代
美国作家约翰·赫赛在中国
狂吼的沙漠
书跋偶存
阅读三阶与读者三型
万物总关情
诗的呼唤
最新小说一瞥
学术著作中的“撞车”问题
《读书》杂志是以书为中心的思想文化评论月刊,凡是书及与书有关的人、事、现象都是《读书》关注的范围,内容涉及重要的文化现象和社会思潮,包容文史哲和社会科学,以及建筑、美术、影视、舞台等艺术评论和部分自然科学,向以引领思潮而闻名。
《读书》的宗旨是:展示读书人的思想和智慧,凝聚对当代生活的人文关怀。
《读书》创刊于1979年4月10日。杂志的主要支持者与撰稿人多为学术界、思想界、文化界有影响的知识分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