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公众号 
图码生活

每天发布有五花八门的文章,各种有趣的知识等,期待您的订阅与参与
读书 1979 - 2008 全部文章
读书 1979 - 2008 全部文章
《读书》杂志 1979 - 2008 年全部一万余篇文字,查询最少输入两个字符
随便看看
读取中
读取中
标题让大众掌握经济学
栏目品书录
作者胡俞越
期数2001年05期
  经济学常常被经济学家誉为经邦济世之术。但在中国,经济学还主要停留在大学的神圣殿堂里。在那里,教授们往往运用非常复杂深奥、晦涩难懂的数学模型来描述经济理论,阐述经济观点,使得即使有一定经济学基础的人都难以完全理解。市场经济中,行为决策是由无数个人根据自利原则分散作出的,这些分散的决策可能是利人利己的,从而增加社会福利,也可能是损人不利己的,从而导致社会福利净损失。经济学要发挥经邦济世之功能,就不应该仅仅停留在神圣的殿堂里,而应该走出殿堂,走入大众之中,成为大众的武器,让大众理解和掌握经济学的一些基本原理,用这些原理来引导其经济活动和经济决策,使大家尽可能作出理性的选择,减少无谓的社会福利的净损失,造福于民。譬如,最近关于股市的投机性问题争论颇为激烈,无论双方孰是孰非,如果广大股民懂得一些经济学包括企业制度、资本市场方面的知识,大众投资/投机的盲目性就会减少很多,这是有利于股票市场健康发展的。显然,普及经济学的基础知识乃是当务之急。然而,要把那些深奥的数学模型所蕴含的经济思想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表述出来,让没有任何经济学基础的人都能领悟到经济学的精神,从中获得大智慧,实在是一件十分艰难的事情。因为只有深入才能浅出,没有对于经济科学融会贯通的透彻领悟,就无法用通俗易懂的语言阐述经济学原理,解剖扑朔迷离的经济现象。可喜的是,王跃生先生的《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就是一本非常成功的经济学普及性读物。王先生通过讲一些趣味盎然的经济学小故事,让读者在这些故事中领悟到经济学的魅力所在,领悟到经济学所蕴含的大智慧。这里,可以随手举两个小例子。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中的小故事主要是围绕“制度”展开的。或许有人会质疑,制度不就是由国家立法机关制订的用来规范人们行为的一套规则吗?然而作者告诉我们,这只是对制度的简单理解。我们知道,在市场上,个人的活动是为了追求个人利益的最大化,有些时候人与人之间的利益会发生冲突、矛盾,这时有人就会投机取巧,坑蒙拐骗,为了自己的利益去企图损害他人的利益,即产生所谓的机会主义行为。但人的活动并不只发生一次,今天你骗了别人,明天你也可能被别人骗。长此以往,大家发现,实际上谁也没有从行骗中得到额外的好处,因为总的财富数量并没有增加,你的所得就是别人所失,今天的所得就是昨天所失。不仅如此,由于每个人都不得不拿出大量精力来琢磨如何投机取巧,如何防止上当受骗,实际上总的社会财富反而减少了。与其这样,不如大家来建立某些规则、道德和行为规范来约束大家的行为以防止机会主义行为的发生。大家发现,遵循这些规则能够使自己的利益达到最大,而破坏规则最终会损害自己的利益。于是,大家都来自觉遵守共同规则,而这些共同规则就是制度。可见,制度“是在大众的相互交往过程中,经过多次冲突、磨合之后,逐渐自发形成的”。遵守制度不仅符合社会的道德规范和有利于社会福利的增加,对于个人也是有利的。由此我们想到,许多老外经常“傻乎乎地”严守交通规则,而有些国人常爱投机取巧,耍个小聪明,自以为得计,其结果是,外国的交通顺畅通达,而我们这里经常混乱堵塞,自以为得计的人也只好在堵塞中如蜗牛般爬行。如果大家都了解遵守规则在“利己”的同时“利他”,大家的遵章守法意识就会提高,这比简单的从道义上谴责违规者见利忘义,简单的以为通过法律手段打击违规者更有效。这就是“从‘囚徒困境’到产油国的抉择——制度的由来”这个小故事所告诉我们的道理。
  再举一个有意思的例子。前一阵,社会上在热烈争论保尔和盖茨谁是英雄,主流观点认为保尔的那种大公无私精神、奉献精神、牺牲精神更伟大、更崇高,而盖茨虽然创业成功,富甲天下,但只是为追求个人私利。新制度经济学如何看待这个问题呢?从经济学家的观点来看,个人都有趋利避害的动机,个人行为的目的都是为追求自身效用(利益)的最大化,而一件东西对某个人的效用大小取决于个人的主观评价。在对个人效用的追求中,不仅包括对物质财富的追求,而且包括对非物质(精神)满足的追求。这种追求精神的满足可以表现为诸如帮助弱者,扶危济贫,献身公益等利他主义行为。因此,从个人效用最大化角度说,利他主义行为在本质上也有利己的动机,因为这种人喜欢(偏好)帮助他人,以获得社会的尊敬、良心的安慰、道德的完善,并从中实现效用最大化(试想,当你竭尽全力帮助了某个人,他却连一声“谢谢”都不说时,你心里是什么滋味)。回到保尔和盖茨谁是英雄的争论,经济学认为,保尔和盖茨的行为差别只是因为两人的效用函数构成不同。保尔的效用函数中更加偏好劳动和无私奉献,而盖茨的效用函数中更加偏好个人财富。两人都在追求自身效用的最大化,于是保尔忘我工作、无私奉献,而盖茨则积累了巨额财富。显然,保尔的“无私奉献”和盖茨的“自私自利”表面上差之千里,水火不容,实际上又有其共同性,两人都在追求自身效用的最大化。因此,在这个意义上,保尔和盖茨都是“英雄”,并没有本质的区别。在“谁是真英雄——制度与人类行为”的小故事中,你会领略到如此精彩、深髓的分析。
  从这两个故事中,或许你已经发现,对于一些日常现象,经济分析得出的结论常常与日常观念有一定的差异,而这种经济分析似乎更深刻,更接近于人类行为的基本动机,对社会现象的解释也更有力。这正是经济学的魅力所在。类似的小故事在《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一书中比比皆是,读者从“秀水街的变迁”、“从婚姻公证说起”、“糖果厂与医生之争”、“硅谷与中关村的演义”“从小岗村到克里姆林宫”、“中国的汽车厂为什么世界第一”、“小脚侦缉队的作用与局限”、“看不见的脚踩了看不见的手”、“歌星、球星的市场价值”等等这些小故事中较为系统地了解了新制度经济学的主要内容:制度的概念、构成与供求分析,制度的作用与功能,制度创新与制度变迁理论,制度、产权与国家理论,制度、经济发展与社会生活等,你可以从中得到更多的智慧启迪。可见作者的用心良苦。只有深得经济学精髓的大手笔才能写出如此趣味盎然的小文章。毫不夸张地说,这的确是一本值得阅读的好书,即使你没有任何经济学的基础知识,从这些小故事中,你仍可体会到经济学的精神、经济学的魅力。你会发现,你原有的观念、思维方式正在悄悄起变化,而那些“传统观念”很可能就是妨碍你致富的根源所在。甚至你会惊喜地发现,不知从何时起,你已经开始像经济学家那样思考问题了。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新制度经济学漫话》,王跃生著,三联书店二○○○年十月版,11.00元)
  《读书》杂志是以书为中心的思想文化评论月刊,凡是书及与书有关的人、事、现象都是《读书》关注的范围,内容涉及重要的文化现象和社会思潮,包容文史哲和社会科学,以及建筑、美术、影视、舞台等艺术评论和部分自然科学,向以引领思潮而闻名。
  《读书》的宗旨是:展示读书人的思想和智慧,凝聚对当代生活的人文关怀。
  《读书》创刊于1979年4月10日。杂志的主要支持者与撰稿人多为学术界、思想界、文化界有影响的知识分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