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公众号 
图码生活

每天发布有五花八门的文章,各种有趣的知识等,期待您的订阅与参与
读书 1979 - 2008 全部文章
读书 1979 - 2008 全部文章
《读书》杂志 1979 - 2008 年全部一万余篇文字,查询最少输入两个字符
随便看看
读取中
读取中
标题信仰·崇拜·统一场
作者金克木
期数1999年06期

信仰·崇拜

  公元前四十四年,汉元帝初元五年,天上出现大彗星,《汉书·天文志》有记载和描绘。这是在汉历四月。同一年罗马历三月,罗马的独裁者恺撒在元老院被一些人刺死了。他的继承人宣传,这是天上人间相呼应。两年后,共同执政的“后三雄”政府下令,为恺撒建立庙宇,尊他为神。这是罗马以崇拜帝王为国教,但并没有延续几代,只有恺撒作为帝王的头衔或代号长期流传,直到十九世纪(一八七一)德国统一时,国王威廉第一还以恺撒为王号。不过恺撒活着时并没有称王称帝,只被元老院上尊号为独裁者。
  恺撒被尊为神后几十年,作为“犹太人之王”被告发判刑钉上十字架的耶稣才真正以基督(救世主)称号受无数人崇拜直到今天。帝王成神的国教在罗马不过持续了几代。
  恺撒被刺后,他的朋友安东尼宣布遗嘱,指定外孙屋大维为养子、继承人。这个仅有十八岁的军人两年前才见过外公,奔丧赶到罗马京城,出于意外得知地位突变,立即将恺撒的姓名加在自己的名字上面,他很快就和安东尼及另一人组成新的“三雄”政府,把恺撒做过的事重复一遍。三雄变成二雄,跟安东尼打内战,同样打到埃及。安东尼也照样和恺撒的盟友埃及女王姑娄巴(克莉奥佩特拉)结合。不过结果相反。恺撒是胜利者。安东尼以失败告终,和女王双双自杀。公元前二十九年,屋大维回到罗马京城,成为英雄和统一大帝国的惟一的掌权者。但是没过多久他就向元老院辞去一切职务。元老院不同意,认为他是帝国不可缺少的领袖,在公元前二十七年奉上称号奥古斯都。希腊罗马的城邦共和制度告终,三头政治也完了,改为元首制。奥古斯都是没有帝国和皇帝之名的、统治跨欧亚非三洲天下的西方秦始皇。他迅速使自己成为活着的神,建庙、修祭坛,让全国的官、民、奴都崇拜他。他执掌大权四十年。公元十四年,奥古斯都逝世。耶稣基督十四岁。这是中国汉成帝河平二年。《汉书·天文志》记载,这一年又出现大彗星。当时罗马和中国汉朝同样流行天人合一的占星术信仰,民族和宗教众多,思想混乱,统一的政治经济迫切需要统一的精神支柱。这大概就是奥古斯都企图建立帝王崇拜的国家宗教的原因。因此我们还得知道那时的表现思想的语言文化的大体情况。
  罗马帝国的主要文化流行语有三种。一是古老、高超、丰富的希腊语,通行于东南欧、西亚、北非,也是罗马人上层用的高级文化语。二是拉丁语,是罗马人的本族语言,公元前后出现了大演说家兼散文家西塞罗,大诗人魏琪尔(维吉尔),也成为官方语言,通行于意大利、西欧、中欧。三是希伯来语,是犹太人的语言,有古文献集,只通行于本族人中。但犹太人除聚居西亚外还散居各地,多数人经商于城市,在京城的也很多,所以算是全国性的独立一族语言。他们信仰和崇拜的神是上帝耶和华,本来只是本族的神。希腊人拜的是奥林匹斯山上的健康快乐的男女群神。罗马人接过来起了拉丁名字,每年为几位神各举行庆祝节日,仿佛就是国教。可是全国上层虽有通行语,民间并没有统一的语言和宗教,方言很多,不拜共同的神。上述诸神以外,还有从埃及来的女神,从波斯(伊朗)、印度来的太阳神以及其他神,分别为不同职业的人所崇拜,例如水手、商人、军人等各拜各的神。帝国的统一需要精神上的统一,因此奥古斯都确定崇拜帝王的宗教,立恺撒和自己为大神,活在人间受礼拜。但是自封的神留不住人心。想得好,做不到。此时出现的基督徒不拜群神和皇帝,因而得罪,大受迫害。
  奥古斯都做不到的,耶稣、保罗做到了,只因各自说了一句话:
  耶稣说:“天国近了。”
  保罗说:“耶稣基督复活了。”
  天国美妙,谁不想进?下层人生活苦,想进天国享福。上层人生活好,更想进天国永远享受,怎么进去?信仰崇拜耶稣基督。他是人之子,又是神之子,在十字架上钉死,受苦难为世人赎罪,死了又活了。基督是希腊语的词,所含的意思是救世主、大救星。谁肯做他的信徒。谁就能得救。要崇拜基督,他已经流血为你赎罪了。再佩十字架,在自己身上画十字,自己也上了十字架赎罪了。清洗了罪孽以后自然轻松进天国了。律法是次要的。只需要受洗礼,向教会做贡献,就可以成为得到平等互助的教徒了。保罗打破犹太人的律法,对所谓外邦人、外人,一视同仁,使基督能得到普遍信仰。先在下层穷苦人中流行,后来越受迫害越兴旺,扩展到了上层。掌权的太监也信教了。最后进入宫廷。君士坦丁大帝中兴罗马帝国,公元三一二年,第四世纪,颁布米兰敕令,宣布基督教合法了。七天一休息的星期日由政府公布实行。基督的生日成为圣诞节。基督的生年成为纪元第一年,后来竟是公元了。
  教会势力大了,就和王权对立抗争。帝国分裂,教会也分裂,内部又出现各派,对外也“以其人之道反治其人之身”,把自己受过的迫害加于别人,不仅对异教徒,而且横扫所谓女巫(妖女)。只要有人指出看见某女夜里骑扫帚在天上飞,就聚众把她烧死。把疾病、死亡、灾祸的责任归于女巫(妖女)。不过这些都是后话。
  同一时期,在东亚也上演了同类戏剧。东汉时佛教传入中国中原,但无论胡人、汉人,很少人能懂佛祖释迦说的教义:无常、无我、寂灭等等,只知灵魂、轮回、因果、报应很新鲜,而这些是佛要求超脱的,是印度的一般信念,不是佛所特有的。好在外来和尚多,什么经典都带来,来一部,译一部,越来越多。于是发现佛有很多,有过去佛、现在佛、未来佛、三世诸佛。释迦佛是现在佛,说完法入涅槃了。未来佛是弥勒,现在还是菩萨,在兜率天上享福,将来才下凡成佛,有《弥勒下生经》、《弥勒上生经》为凭。崇拜弥勒佛可以上升兜率天宫到佛的身边,将来再和他一同下凡,做他的弟子。这太好了。弥勒菩萨的声望一时竟超过释迦佛。可是修行法门不明白,而且居然有造反的人打着弥勒下凡旗号做号召,所以通行不广也不久。到四世纪末年,东晋时,住在庐山的和尚慧远博学多能,约了一百多人组织“莲社”,提倡崇拜阿弥陀佛,主张念佛修行,往生净土。这一教派默默推行,到了七世纪,在唐朝盛行起来,直到今天。阿弥陀佛流传众口,名声高过释迦佛了。原来这位佛爷已经成佛,但是并未寂灭,自有佛土,在西天,名为极乐世界。阿是无,弥陀是量,合起来就是无量。原文经中有称无量寿的,有称无量光的,汉语里音译的只有无量佛。据说,他成佛时立下誓愿,若有人口念他的佛号,他必知道。那人临终时若一心念他,他必前来接引那人去西天他的佛国,出生于极乐世界,不管那人生前有过多大罪孽,是行恶还是行善。这就是往生净土,换句话说,到佛国(天国)去复活。这一念佛法门简便易行,于是出家人、在家人见面就是一声阿弥陀佛。信徒挂上一串念珠,一百零八颗,念一声,数过一颗,一天念无数遍,这就是修行。这佛法传得如此之广远,以致清末民初通俗小说里的道士居然也开口闭口无量佛了。
  同一时期又传进来一部《妙法莲华经》,简称《法华经》,是综合性经典,内容丰富。其中有一章(一品)专讲观世音菩萨的神迹。他的特点是闻声救苦。危急中念他的名号,他立刻就来救苦救难。菩萨都是男身,但他常现女像以便接近群众而且显得慈悲。他的称号就成为大慈大悲救苦救难观世音菩萨。这比临死才得佛接引去极乐世界复活的效率更高了。当然观世音,简称观音,随即名声大震。到明朝出了小说《西游记》,书里说,连神通广大的猴子孙悟空遇到急难也只好请观音搭救。小说现在化为电视剧,小孩子也知道这位菩萨了。
  中国的,至少是汉族的,佛教是崇拜阿弥陀佛、观世音菩萨的。至于立地成佛和即身成佛一类的修行更为直接,但实际也更为困难。例如禅定,出家人里认真修炼的不会很多,一般人不过是口头禅,说说而已。
  公元一世纪到四世纪,相当于中国的东汉到东晋,西边是基督教,讲天国、救世主、复活,东边是佛教,讲极乐世界、阿弥陀佛、往生净土、观音救苦救难。主要是崇拜,不是单纯信仰理论。理论有大发展,那是修道院和和尚庙里的事。在中国,情况不同,可能是因为希腊、罗马、印度都从古就有演说、辩论的习惯,而中国好像没有。太学和书院里不提倡辩论。历来习惯的是“不是东风压倒西风,就是西风压倒东风”,“一边倒”、唯一论。这是另一问题。这里只谈崇拜。
  简单说,崇拜的意思就是一句拉丁话:Do ut des,就是说,我给为的是你给。这是交换,是贸易。崇拜不等于信仰。教徒不等于志愿殉道者。神若不赐福,不救苦,那就不拜、不献祭,磕头也是假的。
  这样看来,公元一到四世纪,中国的东汉到东晋,欧、亚、非三洲相连的大陆上好像已经有了一个共同的思想信息场了。这可能是两大帝国的平行发展,正因为同是大帝国又平行同步,所以言语行为的接触交流更容易起作用,可以形成一个场。

统一场

  崇拜必定有对象。对象不论叫什么,怎么说,实际上总是一个活人,或者是死而复活的人,所以活对象若是死了,就要接着崇拜他的遗体、遗物。埃及的法老王要在金字塔里保存木乃伊尸体。基督教徒不但尊重殉道者的遗迹而且朝拜圣地,为争夺耶路撒冷出动几次十字军。基督殉难的十字架成为圣物。佛教徒尊重佛在火化后的遗骨(舍利),也朝山、拜圣地。汉族有修坟墓、立碑的古老悠久传统,要为祖先、圣贤立神主,作为代表,以便跪拜有对象。形象化的是神像。古希腊、印度用石雕,有大发展,留下许多艺术品。现代用更坚固的铜像。中国很早就有泥塑像,陶俑,后来有极生动的四大金刚、五百罗汉的塑像,可惜的是不容易长久保存。陶进化为瓷。中国瓷器本来独步全球,于是有了瓷制的观音像。这些将崇拜对象具体化或者物化可以说是有全球一致的想法,不知道能不能算是一种场。统一场中少不了分歧,不会是处处一样。
  崇拜实际上是一个一百年来新用的外来词,所以容易讲出它的世界性。汉语古来用不止一个词表示这个意义,随对象而不同。崇拜父母和祖先叫做孝。崇拜帝王、奴隶崇拜主人叫做忠。《论语》里的孔子提倡孝,另外还有《孝经》。忠可不是他提倡起来的。他说的天子不过是统一帝国的招牌,君不过是一国的首脑。不知从什么时候起,忠等于忠君而且有了绝对意义。但是忠于什么还是大有讲究。例如宋朝的岳飞是公认的忠臣,被当作反叛杀了。他“精忠报国”,要“还我河山”,指的是谁的国,谁的河山?当时宋国有两个皇帝被金国俘虏去了。他要收复失地,迎“二圣还朝”,有了三个皇帝,谁做主?宋朝第一代皇帝就是“陈桥兵变,黄袍加身”起家的,最忌讳有兵权的人。三个皇帝稍有不和,一出乱子,难保“岳家军”不会照样给岳飞披上黄袍。那时的河山还的“我”就不姓赵而姓岳了。岳飞报国,报的是谁的国?他忠君,是忠于旧君,不是忠于新君。他完全有造反的可能性,所以说罪名是“莫须有”,说有就有,说没有就没有,是防患于未然。大家心里明白就是了,是说不出来也不能说出来的。由此可见“忠于”什么很难说。忠不等于崇拜,更不是信仰。有哪个皇帝相信,对他磕头喊万岁的就一定是忠臣?说穿了,意义只有一个,那就是Do ut des,交换,不赚也不能亏。最好是一本万利。
  谈了半天,谈的是古代两大帝国的一件事。能不能说这里有统一场中的平行线?难说,不过历史发展是仿佛有节奏的。公元初期几百年好像是突出的一节,欧、亚、非三大洲开始真的连成一片了。
  一九九八年十二月——一九九九年一月

  《读书》杂志是以书为中心的思想文化评论月刊,凡是书及与书有关的人、事、现象都是《读书》关注的范围,内容涉及重要的文化现象和社会思潮,包容文史哲和社会科学,以及建筑、美术、影视、舞台等艺术评论和部分自然科学,向以引领思潮而闻名。
  《读书》的宗旨是:展示读书人的思想和智慧,凝聚对当代生活的人文关怀。
  《读书》创刊于1979年4月10日。杂志的主要支持者与撰稿人多为学术界、思想界、文化界有影响的知识分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