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公众号 
图码生活

每天发布有五花八门的文章,各种有趣的知识等,期待您的订阅与参与
读书 1979 - 2008 全部文章
读书 1979 - 2008 全部文章
《读书》杂志 1979 - 2008 年全部一万余篇文字,查询最少输入两个字符
随便看看
读取中
读取中
标题私者人之心
栏目说《读书》
作者杨国斌
期数1995年05期
  我所就读的学校,在异国一个小城,信息来得慢。因此,去年十月的《读书》,刚刚上架。其中一篇文章引起我注意,便是传圣的《儒家思想与自我》(92页)。其文曰:“儒家并没想到建立一套完整的人的学说。”原因是:儒学中缺乏“自我论”。
  我看未必。
  “自我”不是一个简单的概念。相关者有“自己”、“自身”、“自家”、“自个儿”、“自私”,等等,意思都落在一个“我”字上。我们生活在众生之间,用这些概念将自己区别于他人,从而确立自己在社会上作为人的位置。自有“我”字出现,就有了这样的社会区分。这怕是由来已久了!
  “我”之确立,又是一个社会过程,受社会环境制约和影响。荀子所谓“是非天性也,积靡使然也”。(《荀子·儒效》)人生之初,混混沌沌,浑浑噩噩,没有这许多念头。年岁渐长,头脑中有了你、我、他的界限,开始戴上“我”的有色眼镜,观察和实践人生。于是,到达了成年期——“我”成熟了。千姿百态的人间世,无处不有“我”字。哪里能找到“去我”或“勿我”的社会呢?即如儒家之“勿我”“去私”,其实质仍是在追求一个更理想化的“我”。不管是天人合一,还是内外合一,还是知行合一,都万变不离其宗。其宗在“我”。
  在一个没有“自我”的社会里,社会活动从何谈起?
  就说那三个和尚的故事吧。一个和尚挑水吃,自是无可奈何,但生老病死的人生,却不是一个人挑水吃的历程——就连鲁宾逊也有个“星期五”来服侍他呢!那么,两个和尚抬水吃,是不是就在情理之中呢?倒也未必。你看鲁宾逊和“星期五”这两个和尚,就没有抬水吃。一主一仆,各有私心,决定了他们之间的社会关系。
  那么三个和尚没水吃,又该怎样看?应该说,没水吃的时候必定是少的。为了生存,三位必然会想想办法,解决一下吃水问题。怎样解决,不是三言两语能说清的问题——由一进二,由二进三,是何等重大的转变!其间变化曲折,一言难尽!但是,不论是文断,还是武了,都少不得了断在一个“我”字上。三方都要从“自我”生存的利害点出发,去找出路。这便是社会的雏型,而它的基础不是别的,是“自我”。
  这样说来,儒学能做到“勿我”“去私”吗?我看不能。孔子之谓“仁”,荀子之谓“礼”,阳明之谓“心”,莫不缘“我”而发,他们只是不明说罢了。只有胆大的李卓吾说得明白:“私者,人之心也。若无我,则无心矣。”
  《读书》杂志是以书为中心的思想文化评论月刊,凡是书及与书有关的人、事、现象都是《读书》关注的范围,内容涉及重要的文化现象和社会思潮,包容文史哲和社会科学,以及建筑、美术、影视、舞台等艺术评论和部分自然科学,向以引领思潮而闻名。
  《读书》的宗旨是:展示读书人的思想和智慧,凝聚对当代生活的人文关怀。
  《读书》创刊于1979年4月10日。杂志的主要支持者与撰稿人多为学术界、思想界、文化界有影响的知识分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