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公众号
图码生活
每天发布有五花八门的文章,各种有趣的知识等,期待您的订阅与参与
读书 1979 - 2008 全部文章
《读书》杂志 1979 - 2008 年全部一万余篇文字,查询最少输入两个字符
查
查
随便看看
标题
超越荒芜和错谬
栏目
品书录
作者
楼肇明
期数
1994年02期
女作家斯妤在她的近作中表现出对荒诞或曰人生错谬的关注。如《追忆尴尬青春》、《并非梦幻》、《夜晚》、《梦魇》、《心灵速写》等散文作品,皆有这个趋向。《追忆尴尬青春》,这个题名就包含着苦涩的谐谑。这本来应该是一篇追忆如花青春、似水年华的抒情之作,但那不时响起的不谐音,在整个青春乐章中竟占据了主导地位,中学时恰逢“文革”,文史课老师稍有不慎,“祸从口出”,动辄被揪斗,战战兢兢如履薄冰,于是她从这个严酷的现实中得出结论说:“文史课学得越好越有可能当反革命”。她怨恨这个给人带来杀身之祸的行业,然而事与愿违,在一个没有正常逻辑因果关系的年代,她被动地拿起了曾经惧怕的笔。这不是一般意义上心理预期的落空,而是一种人被“命运的捉弄”所发生的性格倒转或对转,爱你原来所憎恨的东西,恨你原本热爱的东西,不是“拨乱反正”,而是“反正为乱”。斯妤在《蓦然回首》中的“极而言之”:任温柔逃遁,任贤淑绝迹,任慈悲崩溃,任善良失声,相当集中地说出了这种人生错谬的境况。为什么会如此,是无须深思的,因为这是对冷漠与邪恶的反抗,但这一反抗本身却是以人性的退化为代价的。作者的忧愤显然不在肯定退化行为,而是在揭示退化,和对退化大潮保留一份清醒。既然人性退化,人生错谬是主观上无能为力的世界前观近景,一个敏感的作家一方面感受到自己的无能为力,终应该保留自己拥有承受无能为力的东西的一份勇气,另一方面,还应该将自己的无能为力和对自己对无能为力的承受能力区别开来。悲剧形式是对悲剧本身的一种超越,对作家来说,这是否就是良知所在和唯一能作出的一种超越呢?
《并非梦幻》和《心灵速写》是两篇应该特别提出来的作品。《并非梦幻》开宗明义就糊模了现实和梦幻的界限,它以理性和合乎逻辑论证的形式来描写荒诞:
近来常常觉得不耐烦。不耐烦了便常常将在手的东西狠狠揉成团然后摔掉。有时是写了一半的稿子,有时是看了两行的报纸,有时是沾满油污的纸币。最害怕的是不耐烦时手中正在削水果,小刀未能揉成团,手心却已扎出淋漓鲜血。
接下来叙述这一“揉”和“摔”的“固疾”的恶性发展,“如今是不耐烦时揉,不屑时揉,无奈时揉,愤怒时揉,惊恐时揉,甚至无爱无恨无欲无悔万念俱灰时也揉。”终于,在被推到“最后一块停泊地”边缘,非把心掏出来无以自白的情况下将心呕了出来,结果也就可想而知了,掏出来的心揉成团,摔掉了。晕倒送医院后,病情报告出来,结论是:“无心电图,心室已空”。可以从多种角度来诠释这描写荒谬的文章,但我更倾向于用作家自己在其他作品中说过的话来注释它。《心灵速写》可视为它的姐妹篇,其中第三则写了在列车上的见闻:
那是一个陌生的毫不相干的女人。只是她身着丧服。只是她清秀的脸上写满了悲哀。她的同样身着丧服的姐妹、兄弟们大嚼大咽,谈笑风生的时候,她视而不见,灵魂似乎愈行愈远,黯然沉浸在对往事的追忆中,沉浸在对逝者的哀婉怀念中。……
眼泪抑止不住地往下掉。
然而她却突然结束了她的哀伤。她出人意料地扭头朝她的兄弟们灿然一笑,并且伸手抓一条鸡腿撕咬起来。
这是一个“美丽破损了,深情成了过眼烟云”的故事。这两则小故事,在主题层面上都是“心的失落”的故事,从两者内在的联系上看,后者实写丧亲的悲哀,悲哀的失落是毫无心肝、形同猪狗的行为,或者说是一颗正常的人的心灵,如何被周围一片麻木不仁的心的“石林”同化下的“石化”过程,这个“心的石化”是可怕的,是否定的,而另一个“心的失落”则是一种“孤注一掷”式的防卫和抵抗,失落意味着更高层次的获得和升华。《心灵速写》中的第四则里说:“有一颗石化的心至关重要,”第五则说:因为“亿万个熙熙攘攘凄凄惶惶的爬行者只是风景一督。种种悲哀、惊恐、欢乐、惆怅全成笑谈。甚至所爱的一切。甚至厌倦极了的一切。然而偏偏,惊喜于木然的同时又惊心于这份木然。”这些,无疑都可以看作是对心的失落的注解和补充,看作作者对她所描绘和揭示的那个以人性的失落和错谬为核心的荒诞世界的价值选择。荒诞不是主体选择的结果,但对荒诞的态度却是可以选择的。价值选择,毕竟是主体的最后一个任谁也攻不破的堡垒!
虽然作者写了人性的荒芜,人生的错谬,但她始终不忘对“闪电的使命”的渴望。也许她的心理素质上还欠缺幽默喜剧的因子,她还来不及深入到荒谬王国的各个角落,她为自己开辟的这块散文的新地,还有待扩大播种的面积,情感过于浓烈,扼制诗美的畅达的情况也时有发生,不过,以热血写绝望,结果不会是绝望,不会是“冷血冷泪冷面冷心肠”,以理性的穿透力去洞察非理性,自然就能将掩藏在理性背后的非理性还其本来面目。
(《斯好散文精选》,百花文艺出版社一九九三年三月版,6.80元)
超越荒芜和错谬
也说诚实与正义
《无个性的男人》与《没有个性的人》
西方知识考古
善善相争,无法不行
忆萧公权先生
也谈资本主义一词的使用
莎士比亚的一首哲理诗
克尔克果与他所创造的作者
“第一山”和老营宫
《读书》杂志是以书为中心的思想文化评论月刊,凡是书及与书有关的人、事、现象都是《读书》关注的范围,内容涉及重要的文化现象和社会思潮,包容文史哲和社会科学,以及建筑、美术、影视、舞台等艺术评论和部分自然科学,向以引领思潮而闻名。
《读书》的宗旨是:展示读书人的思想和智慧,凝聚对当代生活的人文关怀。
《读书》创刊于1979年4月10日。杂志的主要支持者与撰稿人多为学术界、思想界、文化界有影响的知识分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