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公众号 
图码生活

每天发布有五花八门的文章,各种有趣的知识等,期待您的订阅与参与
读书 1979 - 2008 全部文章
读书 1979 - 2008 全部文章
《读书》杂志 1979 - 2008 年全部一万余篇文字,查询最少输入两个字符
随便看看
读取中
读取中
标题为冷门学科献身
作者张凤
期数1993年08期
  十年前刚到哈佛,人人都提醒我们是否看过校园里碧波地(Peabody)博物馆的玻璃花。这约莫三千种纤细精巧的玻璃花和植物标本,是由父死子继两代植物学家制作成的,每年吸引了几千人前来参观。但是,对于我,这座博物馆更令人觉得亲切之处是:考古人类学名家张光直教授,他的哈佛人类学系主任的办公室就在这栋老楼上。他屹守在这里专同宇宙洪荒打交道,从事冷门的人类学和考古学的教学和研究。
  张教授一九六○年获哈佛博士学位。之后在耶鲁大学担任教授十六年,一九七七年应邀回母校任教。一九八一——一九八四年兼任人类学系系主任,一九八五——一九八八年兼任哈佛东亚谘议委员会主任,均为华人中的第一位。目前是哈佛赫德逊(Hudson)考古讲座教授,更荣膺美国国家科学院及人文科学院院士,也是台湾的中央研究院院士。
  张先生平素渊默沉潜,望之俨然,其实即之也温。记起某次本宅夜宴,众友起哄,他也神采飞扬说要高歌一首《夜半歌声》。后来竟因喧嚣相戏赌吃苹果而未唱。又有一回,在赏心悦目的兰花幻灯讲话中,他忽然提一问题:“兰花能不能吃?”这一天真的提问,令端丽又擅长昆曲语文的张太太也不禁莞尔。
  张太太李卉,也任教哈佛东亚系,大家都称她“李老师”,早年在台大历史系毕业,高张先生一届。他们的女儿已由哈佛毕业工作了,儿子正在哈佛研读政治。说起话来他们夫妻都是一口漂亮的京片子,不深究是不容易明白张先生是一九三一年生在北京的台湾板桥人,张太太是广东籍,长在天津。
  翻检张先生一九七五年为他的父亲张我军先生所编的文集,可以发现他以考古的手法为七十年前的板桥做了一番复原:现在的板桥是闹市,是大台北的一部分。七十年以前的板桥还是个乡下地方,有一两条大街,有一家大绅士(林家),有一些小生意人,但多半的住民是种田的。张家大概和那时板桥大部分的人家一样,也是林家的佃户,但张教授听说祖父在过年时写对联卖钱,父亲幼年时也从老先生念过塾堂,所以他们算是庄稼人(一说是商人)里受过教育的。祖父早死,父亲为了养家,离开板桥到台北的高新银行做职员:被派到厦门鼓浪屿的一个支行去服务。两年厦门海边的生活,大概是张我军一生的转折点。在这里他不但直接受到祖国文化的薰陶,而且:“自从领略了海的感化和暗示之后,我就不想回到如在葫芦底的故乡了。张我军这个名字也是在厦门时代开始的……后来张我军”北上进了北平师范大学。光直先生曾对我说:“我的父亲一九二一年到北京时,五四运动刚过去,只能说他受了五四余波的影响……”这影响看来是颇大的。张我军后来屡在《台湾民报》鼓吹大陆的新文化运动,作了台湾新文学运动的急先锋,把自己爱情诗集印成《乱都之恋》——台湾第一部白话诗集。这部诗集曾与其他文稿一起遗失,幸亏张光直、光正昆仲分别在台湾和大陆查访收集,才搜成《张我军文集》、《张我军选集》两部。一九八六年张光直教授喜获台湾的一位黄天横先生所赠、在旧书摊购得的一九二六年台湾版《乱都之恋》,带回哈佛燕京图书馆,经过同事仔细处理装订,现珍藏于善本书室。
  张教授称考古学是学问中“冷而又冷的冷门”,但一般认为他的学术文章并不感到乏味,这是由于家学渊源。他说:写学术文章要有所体会,这是得自父亲张我军的启迪。科学性的学术文章,尤其是人文社会科学的,最好也能采取文学的基本技巧,考虑读者,一步步引导读者的兴趣,进而说服读者。他谦然地说:这一点,我受李济之老师的影响很大,他的文章内容是科学的、文字是文学的,我自己希望朝这方面努力。李先生对我作学问最大的影响,是坚持最高的科学水准,每篇文章都要提出最多、最强的证据,以排山倒海的方式提出证据来说服别人。
  张光直是如何选定考古人类学来做研究的?在北平的年代,他父亲从事教育、写作、翻译维生,译有一本日本早稻田大学西村真次教授著的《人类学泛论》。张光直看了后,对书里介绍的人类进化史很感兴趣。一九四六年张家四兄弟除长兄外,全随父母迁回台湾。张光直由北平师大附中转到建中,在街头购得第一本探讨中国史前考古的《中国史前时期之研究》,是裴文中写的。这本书把当时新旧石器时代的资料和研究成果作了初步综合,也感叹中国的考古虽说是遍地黄金,然而有才华有志气的读书人多不愿献身于此。张光直说:“读了裴先生这本书以后,我对这门学问更加向往。”当时正逢考古人类学系在台大成立,他以第一志愿考进去。
  张光直说,我很幸运!当时考古人类学系的名师有李济之、董作宾、凌纯声、芮逸夫、石璋如、高夫寻……这些先生都属于中国考古学精英之列,教学又非常认真。台大毕业后,因李济先生的推荐,获得哈佛燕京学社奖学金,来到哈佛进修。他说明:“我的理论倾向是三十年来在美国考古学界生存所培养出来的;另一方面,我的考古学实践是在中国文化范围内进行的,当然受中国考古学传统的许多影响。”他已出版了十几种学术专书,均已成为研究中国考古学的经典之作。英文的有:《中国古代考古学》、《考古学的再思》、《中国古代文明》、《殷商文明》……等,中文的有:《美术·神话与祭祀》(郭净译)、《中国青铜时代》(第一集第二集)、《考古学专题六讲》等。
  我有幸听到过张先生专为我们作的“从美术谈中国古代文明的起源”讲演。他以幻灯配合,从三皇五帝谈起,透过美术这扇窗户,窥视古代文明的特征:夏商周三代在华北遍布千万城邑建筑,台基以上均多木造,与欧美的石材有异,年深月久,毁损烧蚀,五彩斑斓、富丽堂皇的形像全无影踪,只余下以铁石重器层层加高的夯土台和柱洞。艺术家经考古家的指点,据其基址等画出复原图。他出示《生活》杂志早年所刊的殷代国王以奴婢嫔妃做人牲的殉葬图,看来真觉毛发耸然。他说:这类图当然不乏想像,但基本上是合乎事实的。他连连说,即使讲故事也要有证据。
  由殷墟出土的殉葬兵器,能推论统治者使用制度化的暴力。再由青铜彝器等运用“在祀与戎”(《左传》),而不用在生产工具,说明新石器时代过渡到文明有着很强烈的连续性。他引用普大牟复礼(F.Mote)教授和哈佛史华慈(B.Schwatz)教授等的理论,解释原始社会的宇宙观,认为它们有别于苏美及欧亚的“破裂性”文明。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不外乎在生产工具、技术、贸易或组织劳动力等方面的变化——最后达成与宇宙形成整体论的破裂。中国的连续性是文明发展史的常态?“破裂性”文明是突变。他这种阐释有相当说服力,曾掀起欧美考古人类学界的大辩论。
  巫师对法器—含美术宝藏的独占也是中国文明的特征。拿中国巫教与美国社会人类学家佛斯脱(P.Furst)所提的亚美式巫教意识型态比较,两者非常相似。相信人类的老祖先通过白令海峡从亚洲进入美洲时已有相当发达的文化。另外“亚形”在中国青铜铭文和中美洲的出土石刻里均有发现,对张先生的假设,即把殷商文明与中美的玛雅等文明看做同祖的后代,把它祖先文化追溯到一万多年前美洲印地安人祖先还在亚洲的旧石器时代,叫“玛雅中国文化连续体”也可视为一种启示。独占美术品法器可与占戈戟兵器等统治工具类同,是巩固政权方法,这在商周艺术核心青铜器的九鼎传说上看得很清楚。王朝占有九鼎,即独占通天手段的象征。故改朝换代,不但政权转移,而且也有国之重宝的美术品精华转移。
  最近,张教授费心跟我详述这几年所做的最新研究。在台湾,他于八十年代中想把中研院各别从事台湾史研究的雄厚资源集中起来,曾向当时尚未生病的钱思亮院长提出,希望在中研院成立一个台湾史研究中心。钱先生很赞成,却因病逝未果。直到吴大猷院长继任后,才在一九八六年开始“台湾史田野研究计划”。集合史语所、近史所、民族所和现改中山社会科学研究所的三民所共四个人文科学研究所的人力,通过独立的编制和预算,进一步扩充收集保存台湾史的材料。他在一九七一——七四年就积极促成中研院、台大和耶鲁携手合作“台湾省浊水,大肚雨溪流域自然与文化史科际研究计划”。他说:“开始时台湾史的研究,并不是很热门,这几年整个风气才有了变化,我很高兴在中研院已经有六年的研究基础,将来有设立一个所的可能,我只做了建立推动,对研究并未直接参与。”
  在中国大陆,他联合哈佛和社科院考古研究所的考古学家们共同设计先商文化研究计划,负责提供发掘及调查需要的科学器材。一九九○年签下协定,并得到纪念吴大狮先生的德富基金会和鲁斯(H.Ruth)基金、人文科学、纽约威纳(Wiener)等基金会的经费支持。计划进行长期的地下勘测,以发现商朝前期的文明。商早期集中的地区在:河南东部、山东西部、安徽北部、江苏西北四省交界处。商代之名由商城而来,商城传说在河南商邱附近,但那里自有历史以来一直连续不断淹水。他说:“我的假设商城遗址是埋在很深的泥土下面,因为那里属于黄泛区。”我问:“黄泛区的遗址与一般土层下的遗址差别大吗?”“更深,我们一般认为在九千米以上,详细的地层地点要待地质物理学家之工作了。”
  他又补充说:一九二八年河南安阳殷墟的发掘寻得了商代晚期的遗址,原来五十年代的郑州和七十年代的偃师出土的是商代中期文物,湖北长陂盘龙城的发现也比殷墟的时代早,在商代建立王朝前的先商时代,中国考古学家三十年代在河南商丘一带找不着。泥沙太深,非但商代不见,连汉代的都湮没了。不过现已有新资料,深信可以找到代表先商的聚落,宫殿建筑、铜器、玉器文字等。这是长期计划。“我们知道的比不知的少太多了!”
  追问他有关“马雅中国连续体”争议的发展,他说:“时间慢慢会做了判断,我还会继续研究,也会有更详细的报告。有些问题只开了个头,觉得很兴奋,等三、五十年、一百年研究清楚了,就觉得可笑幼稚。”“不会吧?”不由我分说,他毫不着力的提到他问过我在密西根州大研究所钻研过的中俄关系人物:“就像你以前研究瞿秋白、陈独秀……不曾觉得他们的社会理想不严肃,经过一些岁月,看到制度思想的变迁,难道还不会觉得他们幼稚?”想到他也提醒过考古学常有后来的材料推翻过去的全盘设想,我不觉迷惘,又无言以对。
  但是,还是有那么多人在做这类宁愿为后人全盘否定的工作,同时他们也不断否定和推翻(自然也包括证实)前人的设想——科学就是这么发展起来的。张光直先生只是其中的一个。
  《读书》杂志是以书为中心的思想文化评论月刊,凡是书及与书有关的人、事、现象都是《读书》关注的范围,内容涉及重要的文化现象和社会思潮,包容文史哲和社会科学,以及建筑、美术、影视、舞台等艺术评论和部分自然科学,向以引领思潮而闻名。
  《读书》的宗旨是:展示读书人的思想和智慧,凝聚对当代生活的人文关怀。
  《读书》创刊于1979年4月10日。杂志的主要支持者与撰稿人多为学术界、思想界、文化界有影响的知识分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