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公众号
图码生活
每天发布有五花八门的文章,各种有趣的知识等,期待您的订阅与参与
读书 1979 - 2008 全部文章
《读书》杂志 1979 - 2008 年全部一万余篇文字,查询最少输入两个字符
查
查
随便看看
标题
社会化设计是否可行?
栏目
短长书
作者
吴向阳
期数
2005年07期
《社会化设计——不忘与人们共创建筑》是美国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教授罗伯特·萨默(Robert Sommer)博士一九八三年写的一本书,它把设计与行为科学相结合的理论为我们寻找建筑设计与社会结合的途径提供了指南。
社会化设计概括地说来是设计与行为科学的结合,这里的行为科学主要是指人类学,心理学、社会学、精神病学和人文地理学等研究人的活动和态度的学科。社会化设计运动的兴起是以纠正人与建成环境的不适为目的的,它强调的是在设计过程中认识使用者的价值观并使其参与设计,而不仅仅设计一种形式上的结果。
那么,社会化设计同通常的建筑设计方式有何区别呢?社会化设计适宜于地方性较强的建筑项目,采用适当的技术、重视人的需要,甲方代表除了投资者以外还包括使用者,是由下而上的设计方法,具有民主、包容性强的特点;而通常的建筑设计方式则体现的是投资者的意志,是由上而下的设计方法,具有权威、排他性的特点。
社会化设计思想渊源可以追溯到历史上那些谋求人的平等权利、憧憬世界大同的乌托邦思想家们,它的发展则与世界范围内人们追求基本生存权利的运动有关,它体现了一种全人类(而非少数人)都应享有良好生活环境的理想,表达了人们希望消除贫穷,追求社会公正的愿望。
社会化设计还同环境运动有关,这里的环境运动己不仅仅是环境保护运动,它还包括消费者权益运动、人口控制、民主参与等等与提高人们生活质量有关的活动,这些活动都表达了人们对生存环境的关心。社会化设计因而成为这些运动向专业领域渗透的手段,其目标是服务社会大众,保障人民的整体和长远利益。
从美国建筑行业的发展来看,在上个世纪的六十年代至八十年代的二十多年中完成了从量到质的转变。六十年代的美国建筑设计追求项目规模的庞大和引人注目的外观效果,炫耀高技术,到了八十年代开始转向对地方低层住宅、节能建筑和历史文脉的关注,这一转变表明了美国建筑从追求数量、规模和外在形象转而强调内在质量、适当的技术和文化内涵,设计思想开始向社会化设计靠拢。
政府公共管理的规范化、制度化和透明化是催生社会化设计的前提。在涉及到公共利益的建筑项目和城市规划中,政府经常要担当协调人和组织者的角色,以民为本的政府就会自觉地为社会化设计创造条件。在公共建筑项目和城市规划中有很多决策涉及到公共利益的部分,在以往的项目决策中,往往在未作广泛咨询便由政府领导或投资人进行决策,而一旦项目建成,由于考虑不周或是对公众利益的忽视,使用的公众却经常怨声载道。
市民文化素质的提高和公民意识的增强是社会化设计实行的必要条件。市民参与能力的提高与公民团体的兴起紧密相关,只有发达的民间团体,市民的声音才不会太渺小,太孤单。
具有社会化设计意识和立场的职业建筑师队伍,也是进行社会化设计的必要条件。建筑师和规划师是社会化设计的具体执行者和组织者,他们如果具有强烈的公民意识,能够站在公共利益的角度去协调各方面的利益,能够懂一点行为科学,与其他社会工作者合作,促进项目涉及到的方方面面沟通并达成某种共识,项目才能决策到位,并顺利实施。
从以上这些条件来看,我国社会的发展正在逐步地使社会化设计生存的土壤成熟,但目前在这几个方面都还有差距。我国社会的公民意识正在启蒙和增长当中,相配套的政府公共管理正提上改革的日程,并在一些发达的省市先行启动,比如,在城市规划的一些重要阶段,深圳市政府已经制定新的城市规划条例要求将城市设计法定图则进行公示,让市民提意见,一些重大的城市规划和改造项目要进行公开听证,这些制度无疑有助于社会公众的参与。而当代中国也正在出现一批注重公民权利、表达市民愿望、争取合法权益的民众群体,他们作为建筑和城市的使用者,在项目的规划、设计和施工中都是一支重要的参与、监督、使用和维护的社会中坚力量。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来看看台北市的一些做法。台北的城市公民参与城市环境整治大约是在十年前开始的,与美国相比并不是很早,但在一九九九年之后有了长足的进步。台北市在当年创立了“社区规划师”的制度,以此体现对社区营造的重视,同时进行相关政策的搭配,在台北“都市设计及土地开发审议委员会”上明文增加了社区人士的发言权,邀请社区人士对社区内的建筑开发计划发表意见。社区规划师由政府公开选聘,职业建筑师和规划师自愿报名,为鼓励年轻专业人员加入,设立一定金额的资助,号称服务职,而对资深专业人士只发给参加会议的补贴费用,号称荣誉职。
“社区规划师”的职责有三个:一是为“导师”,提升市民对城市地区的认知;二是为“医师”,通过对社区的调查研究和寻访,发现并提出社区的问题;三是为“伙伴”,与社区居民一起参与环境的改善工作,凝聚居民的共识,协助地方政府推动地区的环境改造计划,并担当起物质空间规划设计的任务。“社区规划师”相当完整地体现出社会化设计的工作程序和方法,很值得我们的相关政府机构和设计同行借鉴。在当年,台北市的万华大理街区通过这种社区动员,在政府制定城市规划的过程中争取到了几千坪的公园用地;而士林的芝山岩社区经过社区的参与设计,将一个使用频度低的公共破旧房屋,改造成为一个独具地方风味的社区活动中心——“猫头鹰”之家。
社会化设计作为一种强调过程理性的建筑和城市设计方式,具有的优点显而易见,通过使用者和市民的参与,决策获得支持和理解的程度会大大提高;讨论和参与的过程也是一种城市建筑知识的普及过程,能够增强市民的归属感;考虑比较周全,可以避免个人主观意志造成的错误决断。当然,社会化设计需要投入的人力、物力相对于通常的设计方式必然较高,由于要进行很多的讨论和沟通,决策的时间可能比较长,设计的进度受到影响,不可能再有那种仓促上马的项目,也不可能有从决策到建成项目周期超短的工程,这是一刃的两面,有利有弊,相信根据具体的条件是不难取舍的吧。
社会化设计是否可行?
谈“容忍原则”
何人“毁孔子庙罢其祀”
教育·人才·市场
如何解除殖民主义?
茶何毒?
尚在旅途
西琴的回响
“蛙跃古池内,静潴传清响”
《春天的童话》
《读书》杂志是以书为中心的思想文化评论月刊,凡是书及与书有关的人、事、现象都是《读书》关注的范围,内容涉及重要的文化现象和社会思潮,包容文史哲和社会科学,以及建筑、美术、影视、舞台等艺术评论和部分自然科学,向以引领思潮而闻名。
《读书》的宗旨是:展示读书人的思想和智慧,凝聚对当代生活的人文关怀。
《读书》创刊于1979年4月10日。杂志的主要支持者与撰稿人多为学术界、思想界、文化界有影响的知识分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