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公众号 
图码生活

每天发布有五花八门的文章,各种有趣的知识等,期待您的订阅与参与
读书 1979 - 2008 全部文章
读书 1979 - 2008 全部文章
《读书》杂志 1979 - 2008 年全部一万余篇文字,查询最少输入两个字符
随便看看
读取中
读取中
标题感觉随风而去
作者乔新生
期数2004年01期
  在一个崇尚行动的时代,他却抽身去了。九十九岁的“新感觉派”大师施蛰存先生在二○○三年十一月十九日病逝。
  这是一个时代的消融,也是一个时代的开始。在洋包车的时代,上海的摩登青年可以坐在车上一边欣赏外滩美丽的夜色,一边回味刚才的艳遇,新感觉油然而生。成都猛将有花卿(《将军底头》),风流少年石秀哥(《石秀》),在施蛰存的作品中都成为了情欲的主角。但是,与当代作品不同,施蛰存带有原罪的意味,他把女人当作诱惑者,并以此来显示男人的定力。
  在现代人的眼里,施蛰存的小说读起来可能有些费劲。因为现代人没有爱也可以做,绝对没有施蛰存式的心理障碍。
  在中国文学史上,对新感觉派的评价并不高,原因在于它展示了情欲,但仅仅是展示而已,虽然有心理分析的元素,但那是西方的;虽然有生理上的波动,但那是日本的。真正独具特色的文学语言并不多。由于新感觉派的一些领军人物过于沉浸在小说所描绘的声色中,因而大多夭折。施蛰存先生虽然寻找感觉,但不沉浸在感觉中,他能够抽身而退,在东方文化、比较文学及翻译鉴赏中做出了一番事业,这也是施蛰存长寿的原因之一。
  施蛰存的去世意味着人们彻底告别了人力车的时代。然而,那份情欲,那份暧昧,那份嫉妒,那份躁动,那份顾忌,是不是也随大师离去了呢?在一个崇尚感官刺激的年代,人们却没有了感觉。一方面人们拼命地做,另一方面却向别人要感觉。想一想施蛰存年代的那份悠闲,那份窥探,那份挣扎,那份收敛,现代人的生活是更加刺激了呢,还是更加无味?
  《读书》杂志是以书为中心的思想文化评论月刊,凡是书及与书有关的人、事、现象都是《读书》关注的范围,内容涉及重要的文化现象和社会思潮,包容文史哲和社会科学,以及建筑、美术、影视、舞台等艺术评论和部分自然科学,向以引领思潮而闻名。
  《读书》的宗旨是:展示读书人的思想和智慧,凝聚对当代生活的人文关怀。
  《读书》创刊于1979年4月10日。杂志的主要支持者与撰稿人多为学术界、思想界、文化界有影响的知识分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