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公众号
图码生活
每天发布有五花八门的文章,各种有趣的知识等,期待您的订阅与参与
读书 1979 - 2008 全部文章
《读书》杂志 1979 - 2008 年全部一万余篇文字,查询最少输入两个字符
查
查
随便看看
标题
借用院士
栏目
诗画话
作者
陈四益
期数
2003年12期
“院士”,是个崇高的称号,是对一个人已有学术成就的肯定。两院院士几经增选,到现在总数大约也只有一千几百名。佛经中菩萨如恒河沙数,而世尊只有一人,所以每冠以“稀有”二字,称“稀有世尊”,十三亿人口,院士虽多了世尊,但仍属寥寥,可称“稀有”。物以稀为贵,于是,为提高某种会议的“规格”,要请院士出席;为增加某种著作的影响力,要请院士作序,为呼吁某件事情,要请院士签名;为某种产品做宣传,要请院士坐台;为某项成果做评价,要请院士鉴定。院士们对各种邀请,峻拒则有开罪某方人士之虞,一概允诺则疲于奔命,白白耽误宝贵的时光,往往弄得苦不堪言。
产生百科全书式人物的时代早已过去,现代科学的发展,即使院士,也只能在自己研究的领域有比较充分的发言权。隔行如隔山,对于自己研究领域之外的问题,他的见解未必比常人高明。说到种地,孔夫子说:“吾不如老农”;说到种菜,他说:“吾不如老圃”,院士也一样。但是邀请者不管这些,因为他们并不真的想要听取院士意见,不过把院士作为一种招牌暂时借用一下,以光门面,就像各种活动,不管有无必要,都要请一些官员出席一样。只要你到场了,拍上一张照片或题写几个大字,他就有了吹嘘的资本,院士也好,官员也好,一概在不知不觉或有知有觉的情况下,当了人家的“活广告”。
院士之名,来之不易,许多人是懂得珍惜的,如果对于种种借用的手段全无警惕,甚至堕其彀中,乐此不疲,稍有疏虞,名声之去,易如反掌。防范之道无他,不敷衍、不迁就、谨守科学道德,不说违心之言,不做无根之论。能做到这点,院士才算是真正的院士。
诗曰:树大招风自古传,
也须立脚似金坚。
若还俯仰随风舞,
院士一般不值钱。
借用院士
既往可咎——谈海德格尔公案
许崇信教授论直译与意译
我的衣食父母
记香港“国际明清史研讨会”
叛逆者的不归之路
《冬雨》后记
《四世同堂》,写“人”的杰作
释《真约》
罗章龙与康德
《读书》杂志是以书为中心的思想文化评论月刊,凡是书及与书有关的人、事、现象都是《读书》关注的范围,内容涉及重要的文化现象和社会思潮,包容文史哲和社会科学,以及建筑、美术、影视、舞台等艺术评论和部分自然科学,向以引领思潮而闻名。
《读书》的宗旨是:展示读书人的思想和智慧,凝聚对当代生活的人文关怀。
《读书》创刊于1979年4月10日。杂志的主要支持者与撰稿人多为学术界、思想界、文化界有影响的知识分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