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妈、妻子,还是儿子
栏目人生之旅
作者曹明华
出处文汇报
期数总第 188 期(1996.12.10)
在对美国1000位企业家的问卷调查中,有这样一道题目:
假设在一次水上航行中,你的妈、妻子和儿子同时落水,而你只有希望救起其中一个,你选择谁?
67%答救儿子,32%救妻子,1%救老母亲。
67%的人理由是:老母亲已活过了人生的大半世,尝过人世间酸甜苦辣,她人生的任务已基本完成了;妻子也总算生下了儿子;而儿子的生命才刚刚开始——所以三个人中,应把生的希望给儿子。
同样的题目再给1000位中国40岁以上的经理级人员:
63%答先救妈,36%救妻子,1%救儿子。
63%的中国经理们的理由是:妻子可以再娶,儿子可以再生,而负有养育之恩的妈却永远只有一个。
有意思的是:同样的题目再给1000位40岁以下的中国经理级人员,得到的答案却几乎与美国企业家同出一辙。
在美国,有一门新兴的学科叫做“进化心理学”。它从物竞天择的角度分析了为何当代美国社会是“儿童的天堂,中年人的战场,老年人的坟墓”。
一个高度竞争的社会,往往比较遵循人性的生物性表现规律。而在一个秩序相对稳定的社会里,人为建立起来的理念、道德和教育更有力量一些。暂且不谈那些传统的道德观,诸如“忠”、“孝”、“仁”、“义”之类,是多么容易在飞速碰撞变化着的利益关系面前逊色,在开放的当代社会里,其一大特色是:扮演任何角色都不那么一劳永逸了。
记得刚来美国时,我邻居的女朋友是一个非常美丽的越南女孩。她那特别的、不像东方人特点的轮廓常常让我的邻居男孩笑她是不是她妈“对外开放”的产物。这个越南女孩总是兴致勃勃地带来一些她的国家的音乐磁带、风土人情录像等等,邀我们一起去欣赏。当录像带上反复出现一个四五十岁的女歌星形象时,她向我们介绍说:这是独占鳌头二十余年的越南红歌星。于是我邻居的弟弟夸张地向着电视屏幕张开双臂说:“啊,啊,我从此要喜欢老女人啦!”
中国当初的影星二十年不拍片还享有大明星的声望,而当今“好莱坞”的影星一两年不拍片就被遗忘了。因为新秀层出不穷。这就是竞争的无情和淘汰的残酷性。
在一个封闭和发展迟缓的社会里,几十年不写作的,还被尊呼为“作家”;十几年不唱歌的,还被捧为大歌星;做一个妈,也可坐享其成,其后半生仍有儿子养老。到了老妈时,不妨倚老卖老。美国人去台湾发现妈是由长子长媳抚养,大为好奇,回来还写了一篇学术论文研究这一社会风俗。而在美国,“妈”这个角色是不断在变化着它的涵义和内容的。
生儿子时是妈,喂儿子吃奶时还是妈,花钱养儿子时仍然是妈,这之后,便是“现在完成时”的妈了。
做作家、明星不再那么省事;做妈,也不再那么一劳永逸。辛辛苦苦做了一个妈,之后不迅速找到自己在社会生活中作为个体的新的角色感,便迟早会遭冷落和遗弃。
不是忍心不救妈,而是竞争的涵义在于非此即彼、舍此取彼。倘若只有妈一人落水,那毫无疑问还是救!问题在于还有其他几个同时落水了……当更为棘手的问题有待解决之际,妈便被撇下了。
长江后浪推前浪便会有所谓的好汉辈出,一潭静水就只剩定格的英雄寥寥了。然而,人类历史的演化和发展从来就是以索取高昂代价为前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