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公众号 
图码生活

每天发布有五花八门的文章,各种有趣的知识等,期待您的订阅与参与
读者 200 期精华文章
读者 200 期精华文章
《读者》杂志 1981 - 1998 年全部文字内容(共200期),查询最少输入两个字符
随便看看
读取中
读取中
标题消费者的保护神——记美国《消费者报告》
栏目在国外
出处世界博览
期数总第 155 期(1994.2)
  将近60年来,它一直是市场的保护者,为消费者提供从防晒霜到一切商品的真实情况。
  “40。”
  “45。”
  大卫·托尔曼和鲍勃·所罗门正在一间肮脏潮湿的仓库里检测草坪喷水器。为了使检测更加准确,他们没在草坪上进行这项试验,而是在坑坑洼洼的水泥地上笠起了299个有刻度的圆筒,每个圆筒的顶端放一个大塑料漏斗。现在,一个廉价的旋转式喷水器已经工作了正好半小时,托尔曼和所罗门小心翼翼地走过去,依次拿起圆筒,记下其中水的高度。
  “一个25。”
  “一个30。”
  他俩干得井井有条,一丝不苟地在整齐的圆筒行列中来回穿梭。
  托尔曼和所罗门是为消费者协会工作的。这是个非赢利性的产品检验组织,总部设在纽约州的扬克尔斯市。如果某种牌子的喷水器在草坪上冲出水坑或在某些角落里没有喷到水,托尔曼和所罗门就会把情况汇报给《消费者报告》编辑部。
  该杂志创刊于1936年5月,是消费者协会的“拳头产品”,协会的信条亦即杂志的任务——检验、报告、保护。这份杂志拥有500万订户,大都是中产阶级和中年人,此外,还有数倍于订户的借阅者。目前,《消费者报告》是美国最畅销的杂志之一,其发行量高于《时代》周刊、《新闻周刊》和《花花公子》,同时也是最有影响的杂志之一。1988年,它属下的汽车检测人员对日本五十铃公司生产的容易倾覆的Samurai轿车的评价是“不可接受”。短短的几个月内,这种车的销量就下降了70%。去年,当它对索科尼公司生产的“爵士7000”型运动鞋大加赞赏后,鞋的销量顿时翻了一番,以至供不应求。
  《消费者报告》的宗旨是“保护和提高消费者的生活质量”。其内容还涉及股票投资公司、家庭财产抵押、退休群体和公共卫生政策等。其实,消费者协会对美国人的生活产生作用与影响远不是今天才有的事。本世纪30年代,消费者协会是最早呼吁抑制纳粹德国产品的几个组织之一;从1937年开始,它还发动了一个全国性的卫生健康运动;50年代,它曾警告国人核试验的放射性尘埃正在污染奶制品;60和70年代,它敦促汽车制造商给汽车装上安全带和空气袋。
  值得一提的是,世界上恐怕不会有任何杂志能像《消费者报告》那样,依靠读者的捐赠建起一幢新的总部大楼(但请注意,每人捐赠不超过5000美元)。坐落在扬克尔斯市郊的新楼,里面除办公室外还有42个检测实验室。这里不仅出版《消费者报告》,还制作电视专题节目,出版与消费者有关的书籍、健康和旅游业务通讯以及一份名叫《无限大》的儿童杂志。
  消费者协会一贯遵循不做广告、不看工业部门的脸色行事这一宗旨,其目的是避免出现倾向性。面色冷峻、谈吐从容的协会主席罗达·卡巴特金说:“我们是人们依然很信任的为数不多的公共机构之一。”协会会员在执行任务时总是到市场上购买各种产品的样品,而且不暴露身份。购买大件商品如洗衣机时,还要编些瞎话婉拒商店送货上门。协会监督员安·德尼说:“干这行得撒些无关紧要的谎。我们这里的人最后都得下地狱(因为撒谎——译者注)。”
  在参观大楼里迷宫般的实验室时,我处处都能看见消费者协会的人在完成任务时的一丝不苟。我观看了一个化学家从烧杯中一小块白乎乎的东西里提取胆固醇的试验,他告诉我,那团白乎乎的东西是一块碾碎的火鸡玉米饼。在器械部里,两个“食物弄脏机”一会儿便把完全相同的60个脏碟子装进了20个洗碗机里,这些碟子事先都被十分精确地弄得一样脏,为的是检测洗碗机的质量。
  在一间光线充足、一尘不染的会议室里,9个评估小组成员围坐在几张桌子前,品尝巧克力薄饼。这种检测过程中的某些判断难免带有主观色彩,但是不管怎样,它都跟消费者协会从一开始就奉行的原则相吻合:把科学应用于消费。
  对于某些商业和广告公司来说,影响越来越大的《消费者报告》对美国式的贸易方式是一个明显的威胁。60多种依靠广告维持的出版物,包括《纽约时报》、《新闻周刊》和《纽约人报》,都拒绝刊登消费者协会的募捐广告。1939年,美国国会众议院设立了“非美活动调查委员会”,它把消费者协会列为颠覆性组织,这在今天看来即使不是荒唐的也是够可笑的。
  尽管国家监察机构作了很大努力加以干涉,但战后的抢购风潮使《消费者报告》无可争议地迅速成为一份全国性的杂志。人们在购买卷发器、高保真收录机和汽车之前,总要习惯性地翻一翻这本杂志。
  虽然已经没人再指责消费者协会是个“红色阵线”组织了,但它始终不讨工业部门的欢心。某些公司其产品一旦被《消费者报告》批评,便控告该杂志犯有诽谤罪,但是消费者协会从未输过或私下了结过一桩官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