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风景这边独好
栏目社会之窗
作者门市
出处八小时以外
期数总第 135 期(1992.5)
东南西北中,
发财到广东。
——新民谣
广东,中国改革开放的前沿。
关于它的种种传说多不胜数,人们以惊诧、疑惑、赞赏、睥睨的目光注视着中国南大门发生的一切。几乎任何一部辞书中的褒义词贬义词用在它身上都不足为怪。
现象一:当几位来自北方的朋友凑到一起,回忆临行前家人叮嘱的话语时,如果不是主谓宾放置有所不同,你会发现这话是出自同一个人之口:那地方灯红酒绿的,可要洁身自好啊!一位资历颇深的新华社记者告诉我,只要你留心看一下报纸就会发现,中共高级人士(至少是省部级以上干部)每年像走马灯似地频繁来粤。
结语:是好是坏让事实说话。
现象二:不只听一个人讲,广东人没思想,本是文化沙漠。可翻开中学历史课本就会发现,一部中国近代史和广东的事和人的名字紧紧地联系在一起。许多大政治家大思想家出自广东,林则徐的虎门销烟、洪秀全的金田起义、中英二次鸦片战争、戊戌变法的主帅康有为和梁启超、中华民国的缔造者孙中山……
结语:没有广东就没有近代中国。
广东,中国人新观念的摇篮。
最早的特区在这里诞生。最时髦的消费从这里开始,第一个穿比基尼表演的少女从这里登台,29个省市出口创汇广东第一。
现象一:在黑、吉、辽东北三省,饭桌上最时髦的饮料,既不是可乐、粒粒橙,也不是椰汁、红果茶,而是标明广东制造的矿泉水。但是据地质矿产部的专家透露,全国最优质的矿泉水资源在东北而不是广东。
结语:精明是相对愚笨而言。
现象二:一份社会调查表明,广东年轻人的语文、数学平均水平大幅度提高。据知情人士透露,随着流行歌曲、卡拉OK和经商热潮的经久不衰,广东青年的业余文化生活发生很大变化。说来也怪,那些平时在学校连背首唐诗都犯愁的主儿,唱起流行歌曲,一段接一段,24小时连个嗑巴都不打。那些在学校考数学得零蛋的主儿,做起买卖为,小九九算得一清二楚。
结语:物质变精神,精神反过来可以变物质。
现象三:在广东喜怒哀乐本是一个人的事,再让大家凑到一起跳忠字舞的时代已经过去,电视剧《渴望》在全国城乡造成万人空巷,广东也有人看,可绝没形成轰动。只有一件事是让广东人共同伤心的,就是看中国足球队比赛。
结语:幸福是各家的事,痛苦却是一致的。
现象四:在广东,你不能事事都拿真假来衡量。广东人把货真价实的叫“坚爷”,把质次价高的叫“流爷”,一位朋友花了120元在广州西湖路夜市买了个意大利“丹肯”牌钱夹,大家都说那里的东西假货多,这钱夹一定是“流爷”。可过了几天,另一位朋友从意大利带回个真的“丹肯”牌钱夹,两者一比较,倒是前者更像真的。假的比真的还真,真的比假的还假。
结语:亦真亦幻难取舍。
广东,中国人新生活的开始。
现象一:倒退15年,广东人还过着“四合一”的生活;一双拖鞋、一件短裤、一个水桶、一张凉席,就能熬大半年。看看10多年来,哪一项生活的热潮不是从广东刮起?
结语:还怕富吗?
现象二:广东的老人堪称是中国老人中最幸福的了。每天早晨的酒肆茶楼热闹非凡,而喝早茶的主角大多是老人,一壶乌龙茶加上几碟凤爪、虾饺类的精美小吃,优哉游哉可以泡上两三个钟头。这一点连北京离休的老干部都比不上。据悉,北京老干部最奢侈的早饭不过是喝半磅牛奶。
结语:兜里的决定嘴里的。
现象三:登上广东的土,你会发现所有的司机都把收音机打开。调查统计表明,广东人对收音机的需求量与日俱增。道理很简单:广东有自己的新闻台、教育台、经济台、音乐台。广州电台是全国最早一个24小时播出的电台之一。有人说广东人爱用“大哥大”(移动电话)炫耀身份。可收音机却是再平常不过的了。
结语:价值是无所不在的。
现象四:在广东很少见孕妇挺着肚子在街上遛达的。据妇联部门的干部透露,在广东晚婚晚育的极为普遍。每个打工仔都梦想自己有一天当老板,高薪和超时劳动已不是日本、香港人所特有的。一位朋友告诉笔者,广东青年谈恋爱和其它地区最大的不同是:当其它地区年轻姑娘还在为结婚时将会得到什么而算计时,广东青年开始议论的是两个人在一起会不会赚更多的钱。
结语:爱情也是一种利益组合。
干每一件事有可能成功。
干每一件事都要冒极大的风险。
场景一:当落后与文明、希望与困惑、愚昧与金钱碰击结合的时候,它所产生的裂变是难以想象的。在生意场你找不到轻松的字眼。一位在广东某部驻军的军人,确切地讲是一位上校,给我讲述了这样一段故事。
主管后勤生产服务的他在深圳和几个港商谈判,进入关键时刻,双方因意见分歧僵持不下,不得不中断。吃顿饭也许会缓和气氛(在广东饭桌永远是谈判的场所之一)。上校慷慨解囊请港商吃饭(按规定可以报销)。酒足饭饱正是刚有眉目之时,上校欲乘胜追击却苦于没有好的去处,咖啡厅灯光迷离,舞厅歌声喧闹。港商开了口,说是礼尚往来,请上校赏光一同洗个桑拿浴。上校心想反正没穿军装,脱了裤子谁也不比谁少什么,这是社会主义的特区,没什么可怕的。于是半推半就来到深圳一家著名的桑拿浴室。洗毕之后,港商领着上校穿着宽衣短裤上了二楼按摩室。几个粉面桃腮的按摩小姐迎了上来。上校一见这般情景,两腿如绑上千斤沙袋迈不开步。心想,除了在我老婆面前还没穿过这么少衣服。扭身想走却又怕人说不懂礼数,进也不是退也不是,稀里糊涂被带入按摩室。一位小姐轻轻过来将他的上衣解开脱下,上校双手抓紧短裤,脱口而出:“小姐,我可不干那种事。”小姐微微一笑,指了指墙上的牌子。定睛一看上面写着“纯正按摩,来宾自重”。上校这才松了口气。按照小姐的示意,上校平趴在一人宽窄的按摩床上。小姐纤纤细指刚刚碰到上校的粗犷后背,他顿时紧张起来。肌肉紧绷绷地像块砖头,心想:天哪,我老婆也没有这么温柔的手。越是不敢想什么,脑袋偏往什么地方想。他咬紧牙关,一动不动。3个小时挺过去了,上校浑身大汗淋漓。合同终于签了下来,上校圆满完成上级交给的任务。临别时,港商问上校按摩时想些什么,上校想了想只回答了三个字:“邱少云。”
结语:没有没有风险的成功。
场景二:高明的骗子是把骗子给骗了。对付流氓,得用非常的手段。某油漆颜料公司梁经理给我讲了他的亲身经历。
随着广东商品经济的迅猛发展,诈骗案也随之增加,破案的难度也越来越大。一方面有些万把块钱的小案,当事人自己都懒得花大力气去追,另一方面诈骗犯常常制造假象,把诈骗案和经济纠纷混在一起,或者是找到了人立不了案,或者是立了案找不到人。就算有时人赃俱在,钱早已让骗子转移和挥霍一空,你就是把他告成死刑,损失的依旧是你自己。于是有些单位发现了骗子,不是告他而是养着他,两个人陪着他好吃又好喝,什么时候他能从别人处弄来一笔钱还了债(不管是骗来的还是借来的),什么时候放了他。
梁经理是下乡插过队的知青,天不怕地不怕。当他得知一个港商骗走了几十吨油漆颜料后,便四下布网派人打探,发现这小子的踪迹,便驾着小车揣着大哥大一路追踪,把这小子堵在了宾馆里。这小子自恃有香港的身份证,矢口抵赖拖延时间。梁经理“刷”地一下从怀里掏出一把墨西哥银柄牛角刀。
“你他妈的不是骗了咱颜料吗?今天老子给你点颜色看看!”
港商头如捣蒜,把戒指、项链、信用卡都掏了出来,乖乖地抵了帐。
一场本来几个月打不完的官司,几分钟便结束了战斗。
结语:各村有各村的高招。
场景三:千百年来中国知识分子恪守的“学而优则仕”的观念,在广东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取而代之的是“学而优则商”。在这支“学而优则商”的队伍中,有许多是来自北京的全国的一流人材。用一句行话讲叫“下海”。
一位对古梵文颇有研究的博士生突然决定弃文经商,使他的导师和许多人感到可惜。这位博士的理论是:农民能发家致富,乡镇企业家可以耀武扬威,我就不信自己的脑袋比不上他们!现在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能否在世界立住脚,关键是看你的实力。清谈误国,现在需要的是少说多干。中国少几个梵文家多几个李嘉诚、包玉刚不是什么坏事。
诗人,在人们的心目中是极为浪漫和富于联想的,谁也不会想象,这种浪漫气质一旦进入商务活动,有时竟成为一种商业艺术。某单位积压了十几万只过期的避孕套,先后来了几个买主都因找不到畅通的渠道、合适的用途而没有成交。A君,一位颇有影响的诗人,听说此事后忙筹集一笔资金,把这十几万只避孕套全部买下。许多人都怀疑诗人是不是犯了精神病,听说诗人都多少有点疯癫。没过一个月,诗人拿着一大把赚回来的钞票宴请朋友。宴席上朋友们开玩笑道:“出售过期避孕套,出了问题可有破坏计划生育的罪名。”也有朋友问:“你是不是拿它做了汽球?”诗人笑着摇摇头,从皮箱里拿出几只漂亮的毛线发圈。他告诉大家:“我到一家乡镇厂,雇那里的工人把避孕套撕破,只留上面的橡皮圈,然后缠上花花绿绿的毛圈,便成了街上最流行的发圈。一只避孕套不过几分钱,这样一来变成了几毛钱,‘形而下’变成了‘形而上’。这就是我们诗人常说的跳跃性思维,一般的商人哪里会想得到!”
结语:劳心者也是一种劳动。有时还真治了人。
广东,天天都发生变化、日日都发生奇迹。
有人把它归为神的护佑,于是,毛主席像神一样被供奉。在广深汕公路上,快速急驶的货车上,毛主席像竟成为护身符。
有人把它说成是畸形。于是,“违法乱纪普遍”,“黑社会猖獗”等议论层出不穷。
的确,老百姓对商品经济的心理承受能力有限,特别是对那些愚昧的人来说,金钱一旦和愚昧落后结合起来,往往会产生腐臭。一些骤然而发的暴发户,不知道钱该用在什么地方,吃喝嫖赌胡乱挥霍。然而对大多数人来说,富是靠自己辛勤的劳动换来的,而不是骗出来的。规则是在一些人违反规则的情况下逐渐完善建立的。贫与富的差异究竟是怎么产生的?
广东人民用自己的行动回答了这个问题,为什么广东的饭馆可以通宵营业而其它许多地区的饭馆(即使是个体经营)却早早上了店门?为什么广东的出租车计程收费招手就停而其它许多大城市出租车却做不到?为什么广东的售货员服务态度最好?为什么……
结语只有一个:天上不会掉馅饼。要创造人类幸福,全靠我们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