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公众号 
图码生活

每天发布有五花八门的文章,各种有趣的知识等,期待您的订阅与参与
读者 200 期精华文章
读者 200 期精华文章
《读者》杂志 1981 - 1998 年全部文字内容(共200期),查询最少输入两个字符
随便看看
读取中
读取中
标题美国文人轶事
栏目人物
出处牛津美国文学轶事一书
期数总第 171 期
  1.霍勒·格里利(1811─1872),散文家,报纸编辑,创办了《纽约论坛报》。他使约翰·索尔说的一句话:“到西部去,年轻人!”成为广为流传的一句明言。
  他以字迹潦草和不能容忍报道中的不准确而著称。一位名叫约瑟夫·巴克林·毕晓普的记者在报道一个县的选举情况时有误,说共和党取得了一万两千张选票的多数。格里利见到这条消息后,把毕晓普叫来,对他说:“傻瓜都应该知道,那个县里有选举权的人总共还不到一万两千!”然后给了他一张字条,上面龙飞凤舞地写着他被解雇了。被格里利的怒气吓得直发抖的毕晓普拿着字条来找总编辑。这位总编也看不清字条上写的是什么,就要毕晓普继续工作,今后要小心从事,在报道选举情况时要记住,格里利对北部和东部几乎每个州、每个县、每个城市的选民情况都十分清楚。格里利常常把自己的雇员解雇了十几次,而他们却还在为他工作。他写在解雇条上的字太潦草,谁都认不出来,以至经常有被他“解雇”的人拿着他写的字条到其他报社去,说那字条是格里利的亲笔推荐信。
  2.埃米莉·迪金森(1830-1886)是美国诗歌发展史上的重要诗人,20世纪英美意象派诗歌的先驱,现在倍受推崇。她代表着美国诗歌从浪漫主义向消极的现代派的转变。
  埃米莉没结过婚,一生深居简出。由于她的家庭在当地颇有名望,因此她本人也成了一个神话般的人物。据说,她曾连续十几年足不出户,其间离屋最远的一次是有一天夜里,她在自己哥哥的陪伴下,来到院子里眺望当地新修的一座教堂。到她家中做客的人从来见不到她,不过她偶尔让孩子们进到她的房里,一次进一个,她发给他们糖果或者其他小玩意,因为她很喜欢孩子。但她更经常的还是把糖果拴在绳上,从窗口吊下来,送给孩子们。每逢在家中举行的宴会上有人唱歌时,埃米莉总是在楼上听。如果表演使她高兴,便会有一位仆人给演唱者送来一杯酒或一束鲜花,并转达她的谢意。在她47岁那年,有一次,邻居克拉拉·B·格林带着弟弟和妹妹来做客。三位客人为躲在楼上的埃米莉唱歌,一曲唱毕,轻轻的掌声好似鸟翼的翕动从楼上飘落下来,仆人进来说埃米莉将在书房里见他们。在被走廓里的光线隐约照亮的书房中,全身素妆(因她性喜穿白)、身材小巧的埃米莉握着他们的手,说很高兴听到他们的歌。“除了鸟儿以外,你们的歌声是我多年来第一次听到的歌声。”她说得很快,像个孩子一样上气不接下气。“我早就熟悉了你们每个人的说话声和笑声,还有你弟弟的口哨声。”
  不过,埃米莉的这种隐居似的生活并不意味着她与世隔绝,她通过书信来往结交了很多朋友。她写诗,而且颇有建树,被誉为“美国最伟大的女诗人”。就诗的数量和质量而言,除了惠特曼以外,恐怕无人出其右。但她写诗仅仅是为了自娱,至多只在亲朋好友中传阅。她去世时留下了1700多首诗,生前只发表过8首,还都是未经她同意的。她的一个朋友塞缪尔·鲍尔斯是报纸编辑。他来看埃米莉时,埃米莉最初不肯见他。鲍尔斯对着楼上大喊:“埃米莉,你这坏蛋!别再胡闹了!我大老远地从斯普林菲尔德来看你。马上下来!”埃米莉果真下来了,和蔼可亲,仪态万方。
  3.从本世纪的最初10年起,芝加哥逐渐成为美国的诗歌中心。在“芝加哥”诗人当中最后的也是最重要的一位就是卡尔·桑德堡(1878-1967)。除了诗歌创作以外,桑德堡还著有六卷本的《林肯传》并因此而获得1940年普利策历史著作奖。1950年,他因《诗歌全集》而再获普利策奖。他75岁生日时,伊利诺斯州将这一天定为“卡尔·桑德堡日”。
  桑德堡花了多年时间来写作《林肯传》,那时他住在密执安湖边。每天早上,在固定的时刻,他都会出现在湖边的沙滩上,一边低头漫步,一边聚精会神地构思。当地人说他天天如此,非常准时,甚至可以用他来对表。有几位邻居决定开个玩笑,他们花钱请来一位又高又瘦的演员。一天早上,他们给他戴上长胡子和一顶高帽子,穿上大衣,披上披肩,然后让他朝桑德堡走去,他们躲在远处,想看看会发生什么情况。只见两人慢慢走近,又交错而过,桑德堡抬了下头,又低下头去。那演员回来后,邻居们围住了他:
  “他干了什么?”
  “什么也没干,只是看了看我。”
  “什么也没干?”
  “他鞠了躬。”
  “他没说些什么吗?”
  演员的眼神有些恐慌。“他说……他说的就这些。”
  “他说什么?”他鞠躬后说:“‘早上好,总统先生。’”
  4.埃兹拉·庞德(1885-1972),诗人,现代派诗歌的倡导者和理论家,意象派的领袖,曾先后鼓励和帮助乔伊斯、艾略特、劳伦斯和弗罗斯特等著名诗人登上文坛。二次世界大战中,他因为替意大利法西斯作广播宣传,攻击美国,而被美军逮捕,从意大利押解回美国候审,后又被撤销起诉。他的政治立场虽不可取,但他在现代诗歌发展上所发挥的巨大作用在西方是得到公认的。
  庞德颇通剑术。有一回,诗人拉塞尔·艾伯克龙在一篇文章中提出,年轻诗人应放弃无聊的写实主义,而去研究华滋华斯。庞德对此十分恼火,便写了一封信:
  亲爱的艾伯克龙先生:
  愚蠢超过了一定限度便成为对公众的威胁。我特此提出与你决斗,日期视你的方便越早越好。我的助手在适当时候将拜访你。
  埃兹拉·庞德
  艾克伯从朋友处得知庞德的剑术十分了得,因此吓坏了,然后他才想起,按照惯例,受到挑战的一方有权选择武器。于是,他接受了挑战,而他所选择的决斗方式是双方用各自没有卖出的书去投掷对方。
  5.尤金·奥尼尔(1888-1953),美国现代戏剧的奠基人和最重要代表,他的创作对美国现代和当代戏剧有深远的影响。
  1936年,奥尼尔荣获诺贝尔文学奖。他不喜欢出名,因此不愿到斯德哥尔摩去领奖。他拒绝别人为他拍摄新闻短片。摄影师们精心设计了一个他得知获奖消息时的场面:一个电报投递员走向他家门口,奥尼尔听到门铃声来开门,然后把电报给站在身旁的妻子看,脸上笑逐颜开。而奥尼尔对这些安排的回答是:“让他们见鬼去吧!”
  奥尼尔爱喝酒,而且经常要喝得一醉方休。新婚之夜,他又喝得人事不省。第二天早上醒来,他发现身旁躺着一个女人。“你究竟是谁?”他问。“你昨天晚上娶的我。”她回答。
  奥尼尔一辈子只去过一次夜总会,那是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那天晚上,在演出间歇中,夜总会老板宣布,美国最伟大的剧作家就在来客当中,人们很快就发现了奥尼尔,他不得不起身鞠躬答礼。后来,当他准备离开时,侍者递一份60美元的帐单。奥尼尔对帐单看了片刻,拿出一支铅笔,在上面写道:“一个鞠躬60美元。”而后扬长而去。
  奥尼尔从不为电影写剧本。在欧旅行时,他收到一份电报,说大影星哈洛小姐请这位美国第一流的剧作家为她写一剧本,并请他将回电的字数限制在20个以内。奥尼尔的回电是19个“NO”,外加一个自己的签名。
  6.托马斯·S·艾略特(1888-1965),著名诗人,以1922年发表的长诗《荒原》而奠定其在英美诗歌界的地位。该诗是他最重要的作品,也是西方现代诗歌的一个里程碑。他不仅是诗人,也是批评家,他的诗歌创作实践和文艺批评使英美的诗歌风格和批评标准为之一变。1927年加入英国籍,1948年获诺贝尔文学奖。
  1951年,一位22岁的美国诗人新近从哈佛大学毕业,即将启程去牛津。行前,他怀着受宠若惊的心情应邀来看望当时正好在美国的艾略特。当他告辞时,艾略特对他说:“40年前,我从哈佛去牛津。现在,你也要从哈佛去牛津。我能给你些什么忠告呢?”那年轻诗人毕恭毕敬地听着,准备永生牢记这位前辈诗人对后来者的忠告。艾略特停顿片刻,接着说到:“你带了长内衣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