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公众号 
图码生活

每天发布有五花八门的文章,各种有趣的知识等,期待您的订阅与参与
读者 200 期精华文章
读者 200 期精华文章
《读者》杂志 1981 - 1998 年全部文字内容(共200期),查询最少输入两个字符
随便看看
读取中
读取中
标题音乐决斗
栏目生活之友
作者方洋(中国)
出处新民晚报
期数总第 36 期(1984.4.5)
  在十八世纪,欧洲音乐界人才辈出,如贝多芬、莫札特、巴赫、韩德尔等,他们的作品风靡一时,在音乐家之间也形成互相竞赛的局面,有的就形成闻名世界音乐史的“音乐比赛”,也有人称之为“音乐决斗”。
  最早一次的“决斗”发生于1709年。德国作曲家韩德尔原来在汉堡担任歌剧院管弦乐团第二小提琴手,但他对歌剧发生兴趣,冀求深造,便去意大利学习,不到一年便用意大利语写出歌剧《罗特利戈》。后来他去罗马,可是罗马救皇下令禁止演出歌剧,只准举行室内演奏,于是韩德尔只得在主教主持的演奏会上展露他的妙技。当时,意大利歌剧拿坡里乐派鼻祖的儿子杜梅尼哥·史卡拉底也是演奏会上的座上客,被称为“近代钢琴演奏之父”。于是宾客们要求他们来一次比赛。他俩早已相识,而且在威尼斯学习时相互砥砺,成为莫逆,现在偶然情况下竟成为“决斗”的对手。决斗开始,先由史卡拉底弹奏大键琴,全场鼓掌,继由韩德尔上场,掌声不绝。评判员认为“难分胜负”,决定改用管风琴。这次先由韩德尔弹奏,奏罢受到听众疯狂鼓掌。在轮到史卡拉底时,他却站在大厅中,向评判员表示自己不准备演奏,而且对韩德尔拍手称好,宣布对方获胜。这不仅使人们赞赏他的美德,也增进了他与韩德尔的友谊。
  第二次“决斗”是在1717年。德国作曲家巴赫在32岁那年,到德勒斯登去旅行。正好遇到法国风琴大师路易·马尔。人们促使他们在伯爵家来一次“较量”。在约定的日子,巴赫到达伯爵府邸后,等候很久,未见对方光临。原来路易·马尔明知自己不是巴赫的对手,一清早就坐了马车悄悄离去。
  第三次“决斗”是在1781年。当年的意大利大键琴演奏家克莱门弟,虽年仅28岁,但颇负盛名,他在旅游维也纳时,不期而与奥地利作曲家莫札特相遇,当年莫札特比他小四岁,名气也远不如他。人们要求他们比赛时,他以为自己必胜。没想到在这次比赛中当评判员的是奥皇约瑟夫二世,而奥皇是个道地的“莫札特迷”,便让莫札特获得这次比赛的冠军,克莱门弟由此而怨恨终生,以至放弃演奏,从事乐谱的出版,而对于莫札特的作品,一概拒绝刊行。
  第四次的“决斗”是在1796年。乐圣贝多芬到柏林去旅行演奏,有机会与亨麦尔(他是柏林宫廷乐长)一比高低。亨麦尔自恃有优越条件,不把贝多芬放在眼里。没有想到贝多芬争取先奏,他不是弹奏大家所熟悉的乐曲,而是自己临时谱成即兴的曲子,而且在演奏到某段落时,突然停止,要对手接下去弹奏,亨麦尔措手不及,又气又急,羞愤地退出会场。贝多芬终于获取了胜利和荣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