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秋瑾 [当代](1877年-1907年)
浙江省绍兴府山阴县(今绍兴市)人,生于福建省厦门。初名闺瑾,乳名玉姑,字璿卿,号旦吾,留学日本后改名瑾,字(或作别号)竞雄,自称鉴湖女侠,笔名鞦韆、汉侠女儿,曾用笔名白萍。近代女民主革命志士,提倡女权,蔑视封建礼法,提倡男女平等,常以花木兰,秦良玉自喻。性豪侠,习文练武,著男装。自费留学日本期间,积极参加反对清朝封建统治的革命活动,并加入同盟会。回国后创办《中国女报》,宣传革命。后回绍兴组织光复会,清光绪三十三年(公元1907年)与徐锡麟分头准备皖浙两省起义,事发后被捕,六月六日就义于绍兴轩亭口,从而间接促成辛亥革命。后人辑有《秋瑾集》。
正文 小住京华,早又是中秋佳节。为篱下黄花开遍,秋容如拭。四面歌残终破楚,八年风味徒思浙。苦将侬强派作蛾眉,殊未屑!
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算平生肝胆,因人常热。俗子胸襟谁识我?英雄末路当磨折。莽红尘何处觅知音?青衫湿!
译文 我在京城小住时日,转眼间就又到了中秋佳节。篱笆下面的菊花都已盛开,秋色明净,就像刚刚擦洗过一般。四面的歌声渐歇,我也终如汉之破楚,突破了家庭的牢笼,如今一个人思量着在浙江时那八年的生活况味。他们苦苦地想让我做一个贵妇人,其实,我是多么的不屑啊!
今生我虽然不能身为男子,加入他们的行列。但是我的心,要比男子的心还要刚烈。想想平日,我的一颗心,常为别人而热。那些俗人,心胸狭窄,怎么能懂我呢?英雄在无路可走的时候,难免要经受磨难挫折。在这莽莽红尘之中,哪里才能觅到知音呢?眼泪打湿了我的衣襟。
赏析 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秋瑾遵父命嫁湖南湘潭的富家子弟王廷钧。王家属于旧式家庭,规矩很多;而王廷钧其人,亦被秋瑾认为“纨绔”习气极重(见《致秋誉章书》其五)。1900年前后,王廷钧纳捐得户部主事一职,全家遂搬往北京。夫妇本非同道,到京之后,独立门户,家庭琐屑之事渐多,矛盾也日益加深,并于1903年秋天最终激化。据秋瑾挚友徐自华《炉边琐忆》所述,王廷钧原计划在家宴客,并嘱秋瑾准备,谁知傍晚却被人...(上海辞书出版社 - 历代女性诗词鉴赏辞典 - 曾庆雨)
评析 该词作于清光绪二十九年(公元1903年)。词的基调高昂,语言刚健清新。通过层层表述,曲折地反映了革命者参加革命前的复杂矛盾的心情,真切感人。
注释 小住京华:到京不久。小住,暂时居住;京华,京城的美称,这里指北京。
秋容如拭:秋色明净,就像刚刚擦洗过一般。
四面歌残终破楚:列强逼近,中国前途危殆。此处用《史记·项羽本纪》「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项王乃大惊」故事。
八年风味徒思浙:八年来空想着故乡浙江的风味。八年,作者光绪二十二年在湖南结婚,到作词时恰好八年;徒,空,徒然。
苦将侬:苦苦地让我。
蛾眉:美女的代称,这里指女子。
殊未屑:仍然不放在心上。殊,还,仍然;未,不;屑,顾惜,介意。
烈:刚正,不轻易屈服。
因人常热:为别人而屡屡激动。热,激动。
末路:路途的终点,比喻失意潦倒或没有前途的境地。
莽(mǎng):广大。
青衫湿:失意伤心。用唐白居易《琵琶行》「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诗义。青衫,唐代文官八品、九品服以青,为官职最低的服色。
辑评 著名教师朱姗《语文博览,阅读有得》:秋瑾的「青衫之泪」,绝不是消极的自怨自艾,而是积极的探索和追寻。词中蕴含了词人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怀,对之后的革命起到了思想上的推动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