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赵令畤 [宋](1061年-1134年)
赵令畤,初字景贶,苏轼为之改字德麟,自号聊复翁。太祖次子燕王德昭﹝赵德昭﹞玄孙。元祐中签书颍州公事,时苏轼为知州,荐其才于朝。后坐元祐党籍,被废十年。绍兴初,袭封安定郡王,迁宁远军承宣使。四年卒,赠开府仪同三司。著有《侯鲭录》八卷,赵万里为辑《聊复集》词一卷。
正文 楼上萦帘弱絮,墙头碍月低花。年年春事关心事,肠断欲栖鸦。
舞镜鸾衾翠减,啼珠凤蜡红斜。重门不锁相思梦,随意绕天涯。
译文 闺楼上柳絮飞萦绕竹帘,院墙头花儿低挡住月光。每一年逢春时愁涌心头,凝望那欲栖鸦令人断肠。
妆镜照鸾被上翠色褪减,风烛燃蜡泪垂红影斜斜。重重门锁不住相思魂梦,随心意任自由绕遍天涯。
赏析 看词调使人联想到李白有名的同题乐府诗:“黄云城边乌欲栖,归飞哑哑枝上啼。机中织锦秦川女,碧纱笼烟隔窗语。停梭怅然忆远人,独宿孤房泪如雨。”赵令畤当时构思是否受李白诗句的影响虽难确知,但从两篇的内容吟味比较,倒也不无近似之处。因为这首词的标题作“春思”,所写正是乐府诗中常见的闺中思妇怀人的主题。
词的上片,先从写外景入手。“楼上萦帘弱絮,墙头碍月低花”两句对起,通过景物描写首先点明地点和时间。地点是...(上海辞书出版社 - 唐宋词鉴赏辞典(新一版) - 郑临川)
评析 《乌夜啼·春思》是北宋词人赵令畤创作的一首词。此词写的是独处深闺的思妇暮春时节的离别相思。两片结构相同,前二句写景,后二句抒情,上片通过描写外景抒写春思春怨,下片写室内景以衬托人的情感变化。全词构思巧妙,意象幽渺,情中寓景,景中见人,虚实相映,含婉深永,表面写闺中人的思念和哀怨,实则暗含寄托。
注释 乌夜啼:原唐教坊曲名,后用为词牌名。又名“圣无忧”等,平韵四十七字。与“相见欢”之别名“乌夜啼”不同。一作“锦堂春”。
萦(yíng)帘弱絮(xù):回旋牵缠在帘上的飞絮。弱絮,零落的柳絮。
碍月低花:指墙头上矮矮的花丛遮挡住月亮。低,覆盖,遮挡。
春事:这里指男女欢爱。沈仕《偶见》曲:“交鸾凤春事无涯,不觉香露滴、牡丹芽。”
关:牵涉,涉及。辛弃疾《水调歌头·和赵景明知县韵》:“且要黄花入手,诗兴未关梅。”
心事:心情,情怀。高适《闲居》:“柳色惊心事,春风厌索居。”
肠断:形容悲痛之极。
欲:时间副词,表动作正在进行。
栖(xī)鸦:想要栖息的乌鸦。陆游《赤壁词·招韩无咎游金山》:“素壁栖鸦应好在,残梦不堪重续。”
舞镜鸾衾(luánqīn):指被子面上绘有鸾鸟照妆镜的图案。舞镜,鸾镜。据范泰《鸾鸟诗序》,罽宾王(汉时西域一国君)捕到一只鸾鸟,三年不鸣。其夫人说鸟见同类才鸣。于是用镜子照它。鸾鸟睹影后因思同伴而死。这里指鸾凤照铜镜的图案。鸳衾,绣着鸳鸯鸟图案的被子。
翠减:翠色已经褪去。
啼珠凤蜡:指凤形的蜡烛流着蜡油的珠滴。啼珠,原指水点,这里指蜡烛滴下来的蜡珠,因状似流泪,所以有“啼珠”之称。元稹《生春二十首》有“柳误啼珠密,梅惊粉汗融”,其《月临花》有“夜久清露多,啼珠坠还结”。
重(chóng)门:指屋内的门。张元干《怨王孙·小院春昼》:“红潮醉脸,半掩花底重门。”
锁:封闭,幽闭。
随意:一任,任凭。王维《山居秋暝》:“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一作“依旧”。
天涯:天的边际,指极远的地方。江淹《古离别》:“君行在天涯,妾身长别离。”
辑评 南宋·胡仔《苕溪渔隐丛话》:赵德麟“重门不锁相思梦,随意绕天涯”,徐师川“门外重重叠叠山,遮不断愁来路”,二词选语不同,其意绝相类。
明·沈际飞《草堂诗余正集》:休文“梦中不识路,何以慰相思”,反其指而用之,情思缠绵动人。又齐己诗“重门不锁梦”。
清·黄苏《蓼园词选》:按絮扑帘而情动,花碍月而望沉。年年心事最难处者,日落栖鸦时耳。末二句尤写得沉挚。情到处,不觉神魂飞动矣。
清·王士祯《花草蒙拾》:“重门不锁相思梦,随意绕天涯”,与“枕上片时春梦中,行尽江南数千里”同一机抒,然赵词较胜岑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