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公众号 
图码生活

每天发布有五花八门的文章,各种有趣的知识等,期待您的订阅与参与
中国历代古文诗词曲赋精选
中国历代古文诗词曲赋精选
一万余条中国古文诗词曲赋精选,包含作者信息、原文、评析、注释、译文、赏析、辑评
随便看看
读取中
读取中
标题悲陈陶 [诗]

作者杜甫 [唐](712年-770年)
杜甫,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老”、“杜少陵”等,盛唐时期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汉族,巩县(今河南巩义)人。杜甫曾祖父起由湖北襄阳迁居巩县。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约1400余首诗被保留了下来,诗艺精湛,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备受推崇。759-766年间曾居成都,后世有杜甫草堂纪念之。杜甫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和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开,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

正文
  孟冬十郡良家子,血作陈陶泽中水。

  野旷天清无战声,四万义军同日死。

  群胡归来血洗箭,仍唱胡歌饮都市。

  都人回面向北啼,日夜更望官军至。

 序 
  陈陶斜,在咸阳县,一名陈陶泽。至德元年十月,房琯与安守忠战,败绩于此。

译文
  十月裏西北十郡那些良家子弟,鲜血流成了陈陶斜的泽国水乡。

  原野空旷苍天清远停息了战声,四万义军在同一天裏慷慨阵亡。

  那些胡寇归来时箭上还在滴血,仍然高唱胡歌狂饮在长安市上。

  京都百姓转头往北方痛哭流涕,日夜盼望官军早来到退敌安邦。

赏析
  陈陶,地名,即陈陶斜,又名陈陶泽,在长安西北。唐肃宗至德元载(756)冬,唐军跟安史叛军在这里作战,唐军四五万人几乎全军覆没。来自西北十郡(今陕西一带)清白人家的子弟兵,血染陈陶战场,景象是惨烈的。杜甫这时被困在长安,诗即为这次战事而作。

  这是一场遭到惨重失败的战役。杜甫是怎样写的呢?他不是客观主义地描写四万唐军如何溃散,乃至横尸郊野。而是第一句就用了郑重的笔墨大书这一场悲剧事件的时间、牺牲者的籍...(上海辞书出版社 - 唐诗鉴赏辞典(新一版) - 余恕诚)

评析
  此诗讲述的是唐肃宗至德元载(西元七五六年)冬,唐军跟安史叛军在陈陶作战,唐军四五万人几乎全军覆没的情事。前四句渲染战败後肃穆沉重的氛围;後四句先写胡兵的骄横,後写长安人民对官军收復长安的渴望。全诗寓主观于客观,把对胡虏的仇恨、对官军的痛惜、对长安百姓的同情、对国家命运的忧虑等种种感情,都凝聚在特定的场面中,体现出一种悲壮的美。

注释
  陈陶:地名,即陈陶斜,又名陈陶泽,在长安西北。
  孟冬:农历十月。
  十郡:指秦中各郡。
  良家子:从百姓中徵召的士兵。
  旷:一作「广」。
  清:一作「晴」。
  无战声:战事已结束,旷野一片死寂。
  义军:官军,因其为国牺牲,故称义军。
  群胡:指安史叛军。安禄山是奚族人,史思明是突厥人。他们的部下也多为北方少数民族人。
  血:一作「雪」。
  仍唱:一作「捻箭」。
  都市:指长安街市。
  向北啼:这时唐肃宗驻守灵武,在长安之北,故都人向北而啼。
  都人:长安的人民。
  回面:转过脸。
  官军:旧称政府的军队。
  日夜更望官军至:一作「前後官军苦如此」。

辑评
  宋·葛懒眞《韵语阳秋》:「野旷天清无战声,四万义军同日死。」言房琯之败也。琯临败犹持重,而中人邢延恩促战,遂大败,故甫深悲之。

  宋·刘後村《後村诗话》:……琯虽败,犹为名相。至叙陈陶、潼关之败,直笔不恕,所以为诗史也。

  明·王于越《杜臆》:真是悲歌当哭。见人哭人,未必悲;读此二诗(按指本诗与《悲青坂》),鲜弗垂涕者。「群胡血洗箭」是实语。血作陈陶水,见之惊心;而胡人且以血洗箭,自是妙语。

  明末清初·宋幽谷《抱真堂诗话》:工部《悲陈陶》,可谓沉着痛快。

  明末清初·吴修龄《围炉诗话》:陈陶斜之败(按:「陈陶泽」一名「陈陶斜」),不为房琯讳,故曰「诗史」。

  清高宗敕编《唐宋诗醇》:何焯曰:「至」字一韵独用。

  清·浦山伧《读杜心解》:陈陶之悲,悲轻进以致败也。官军之聊草败没,贼军之得志骄横:两两如生。结语兜转一笔好,写出人心不去。

  清·杨西木《杜诗镜铨》:书法,见公不以成败论人(「四万义军」句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