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公众号 
图码生活

每天发布有五花八门的文章,各种有趣的知识等,期待您的订阅与参与
中国历代古文诗词曲赋精选
中国历代古文诗词曲赋精选
一万余条中国古文诗词曲赋精选,包含作者信息、原文、评析、注释、译文、赏析、辑评
随便看看
读取中
读取中
标题国风 · 邶风 · 旄丘 [诗]

作者无名氏 [周](?-?)
周朝佚名作者的统称。

正文
  旄丘之葛兮,何诞之节兮!叔兮伯兮,何多日也?

  何其处也?必有与也!何其久也?必有以也!

  狐裘蒙戎,匪车不东。叔兮伯兮,靡所与同。

  琐兮尾兮,流离之子。叔兮伯兮,褎如充耳。

译文
  旄丘上的葛藤啊,为何蔓延那么长!卫国诸臣叔伯啊,为何许久不相帮?

  为何安处在家中?必定等人一起行。为何等待这么久?其中必定又原因。

  身穿狐裘毛茸茸,乘车出行不向东。卫国诸臣叔伯啊,你们不与我心同。

  我们卑微又渺小,流离失所无依靠。卫国诸臣叔伯啊,充耳装作不知道。

赏析
  《旄丘》一诗的主旨,历来歧见颇多。《毛诗序》及郑笺等以为是黎臣责卫之作,方玉润《诗经原始》认为此篇与《式微》均是黎臣劝君归国之作,牟应震《毛诗质疑》、高亨《诗经今注》等据《左传》所载史事以为是卫臣或黎臣责晋之作,而魏源《诗序集义》一仍三家诗说,认为是黎庄夫人所作,余冠英《诗经选译》认为本篇是弃妇诗,袁梅《诗经译注》认为是女子思念爱人之作,邓荃《诗经国风译注》、蓝菊荪《诗经国风今译》却认为是兵士登高...(上海辞书出版社 - 先秦诗鉴赏辞典(新一版) - 昝亮)

评析
  《国风·邶风·旄丘》是中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的一首诗。此诗主旨,历来有不同说法。现代学者一般认为这是批评卫国君臣不救黎侯的诗,大致是写流亡到卫国的人,请求卫国的统治者来救助,但愿望没有能够实现而非常失望。全诗四章,每章四句。结构明晰,递进有序;艺术手法巧妙,运用铺陈对比,写得情景如画;感情基调优柔敦厚,缠绵凄惋,曲折动人。

注释
  邶(bèi):中国周代诸侯国名,地在今河南省汤阴县东南。
  旄(máo)丘:卫国地名,在澶州临河东(今河南濮阳西南)。一说指前高后低的土山。
  诞(yán):通“延”,延长。节:指葛藤的枝节。
  叔伯:本为兄弟间的排行。此处称高层统治者君臣。
  多日:指拖延时日。
  处:安居,留居,指安居不动。
  与:盟国;一说同“以”,原因。
  何其:为什么那样。
  以:同“与”。一说作“原因”“缘故”解。
  蒙戎:毛篷松貌。此处点出季节,已到冬季。
  匪:非。东:此处作动词,指向东。
  靡:没有。所与:与自己在一起同处的人。同:同心。
  琐:细小。尾:通“微”,低微,卑下。
  流离:转徙离散,飘散流亡。一说鸟名,即枭或黄鹂。
  褎(yòu):聋;一说多笑貌。充耳:塞耳。古代挂在冠冕两旁的玉饰,用丝带下垂到耳门旁。

辑评
  汉代焦赣《焦氏易林》:“阴阳隔塞,许嫁不答。《旄丘》《新台》,悔往叹息。”

  宋代朱熹《诗集传》:“旧说黎之臣子,自言久寓于卫,时物变矣,故登旄丘之上,见其葛长大,而节疏阔,因托以起兴,曰:旄丘之葛,何其节之阔也?卫之诸臣,何其多日而不见救也?此诗本责卫君而但斥其臣,可见其优柔而不迫也。”“(二章)因上章何多日也而言:何其安处而不来?意必有与国相俟而俱来耳。又言:何其久而不来?意其或有他故而不得来耳。诗之曲尽人情如此。”“(三章)又自言:客久而裘弊矣,岂我之车不东告于汝乎?但叔兮伯兮,不与我同心,虽往告之而不肯来耳。至是,始微讽切之。”“(四章)言黎之君臣,流离琐尾,若此可怜也。而卫之诸臣,褎然如塞耳而无闻,何哉?至是,然后尽其辞焉。流离患难之余,而其言之有序而不迫如此。此其人亦可知矣。”

  清代陈震《读诗识小录》:“前半哀音曼响,后半变徽流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