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公众号 
图码生活

每天发布有五花八门的文章,各种有趣的知识等,期待您的订阅与参与
中国历代古文诗词曲赋精选
中国历代古文诗词曲赋精选
一万余条中国古文诗词曲赋精选,包含作者信息、原文、评析、注释、译文、赏析、辑评
随便看看
读取中
读取中
标题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诗]

作者李白 [唐](701年-762年)
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朝诗人,有“诗仙”之称,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汉族,出生于剑南道之绵州(今四川绵阳江油市青莲乡),一说生于西域碎叶城(今吉尔吉斯斯坦托克马克),5岁随父迁至剑南道之绵州(巴西郡)昌隆县(712年更名为昌明县),祖籍陇西郡成纪县(今甘肃天水市秦安县)。其父李客,育二子(伯禽、天然)一女(平阳)。存世诗文千余篇,代表作有《蜀道难》、《将进酒》等诗篇,有《李太白集》传世。762年病逝于安徽当涂,享年61岁。其墓在安徽当涂,四川江油、湖北安陆有纪念馆。

正文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译文
  友人在黄鹤楼向我挥手告别,阳光明媚的三月他要去扬州。

  他的帆影渐渐消失在碧空中,只看见滚滚长江在天边奔流。

赏析
  这首送别诗有它自己特殊的情味。它不同于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那种少年刚肠的离别,也不同于王维《渭城曲》那种深情体贴的离别。这首诗,可以说是表现一种充满诗意的离别。其所以如此,是因为这是两位风流潇洒的诗人的离别。还因为这次离别跟一个繁华的时代、繁华的季节、繁华的地区相联系,在愉快的分手中还带着诗人李白的向往,这就使得这次离别有着无比的诗意。

  李白与孟浩然的交往,是在他刚出四川不久,正当年轻快意的时...(上海辞书出版社 - 唐诗鉴赏辞典(新一版) - 余恕诚)

评析
  这是一首送别诗,寓离情于写景。诗作以绚丽斑驳的烟花春色和浩瀚无边的长江为背景,极尽渲染之能事,绘出了一幅意境开阔、情丝不绝、色彩明快、风流倜傥的诗人送别画。此诗虽为惜别之作,却写得飘逸灵动,情深而不滞,意永而不悲,辞美而不浮,韵远而不虚。全诗没一个「离别」,但又句句写着离别;没有直接抒情,但却处处透着深情。

注释
  黄鹤楼:中国著名的名胜古迹,故址在今湖北武汉市武昌蛇山的黄鹄矶上,属于长江下游地带,传说三国时期的费祎于此登仙乘黄鹤而去,故称黄鹤楼。原楼已毁,现存楼为1985年修葺。
  孟浩然:李白的朋友。
  之:往、到达。
  广陵:扬州。
  故人:老朋友,这里指孟浩然。其年龄比李白大,在诗坛上享有盛名。李白对他很敬佩,彼此感情深厚,因此称之为「故人」。
  辞:辞别。
  烟花:形容柳絮如烟、鲜花似锦的春天景物,指艳丽的春景。下:顺流向下而行。
  碧空尽:消失在碧蓝的天际。尽,尽头、消失了;碧空,一作「碧山」。
  唯见:只看见。
  天际流:流向天边。天际:天边。
  

辑评
  陆游《入蜀记· 卷五》:八月二十八日访黄鹤楼故址,太白登此楼送孟浩然诗云:「孤帆远映碧山尽,唯见长江天际流。」盖帆樯映远,山尤可观,非江行久不能知也。

  《唐诗正声》:《送梁六》之作,直以落句见情,便不能与青莲此诗争雄。

  《唐诗绝句类选》:末二句写别时怅望之景,而情在其中。

  《唐诗直解》:更不说在人上,妙,妙。

  《唐诗解》:「黄鹤」分别之地,「扬州」所往之乡,「烟花」叙别之景,「三月」纪别之时。帆影尽,则目力已极;江水长,则离思无涯。怅望之情,俱在言外。

  《汇编唐诗十集》:说「孤帆」即是说人。

  陈继儒《唐诗选脉会通评林》:送别诗之祖,情意悠渺,可想不可说。

  《唐诗摘钞》:不见帆影,惟见长江,怅别之情,尽在言外。

  《增订唐诗摘钞》:「烟花三月」四字,插入轻婉;「三月」时也,「烟花」景也。第三句只接写「辞」字、「下」字。

  《而庵说唐诗》:有神理在内。诗中用字须板,用意须活。板则不可移动,活则不可捉摸也。

  《唐宋诗醇》:语近情遥,有「手挥五弦,目送飞鸿」之妙。

  《网师园唐诗笺》:语近情遥(末二句下)。

  《唐诗选胜直解》:首二句将题面说明,后一句写景,而送别之意已见言表。孤帆远影,以目送也;长江天际,以心送也。极浅极深,极淡极浓,真仙笔也。

  《唐人万首绝句选评》:不必作苦语,此等语如朝阳鸣风。

  《唐诗三百首》:陈婉俊补注:千古丽句(「烟花三月」句下)。

  《诗境浅说续编》:送行之作夥矣,莫不有南浦销魂之意。太白与襄阳,皆一代才人,而兼密友,其送行宜累笺不尽。乃此诗首二句仅言自武昌至扬州。后二句叙别意,言天末孤帆,江流无际,止寥寥十四字,似无甚深意者。盖此诗作于别后,襄阳此行,江程迢递,太白临江送别,直望至帆影向空而尽,惟见浩荡江流,接天无际,尚怅望依依,帆影尽而离心不尽。十四字中,正复深情无限,曹子建所谓「爱至望苦深」也。

  《唐诗绝句精华》:善写情者不贵质言,但将别时景象有感于心者写出,即可使诵其诗者发生同感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