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公众号
图码生活
每天发布有五花八门的文章,各种有趣的知识等,期待您的订阅与参与
读书 1979 - 2008 全部文章
《读书》杂志 1979 - 2008 年全部一万余篇文字,查询最少输入两个字符
查
查
随便看看
标题
彼得·泰勒的新作
栏目
西书拾锦
作者
冯亦代
期数
1995年04期
在美国有那么一批作家,他们孜孜不倦埋头于创作小说,不追名逐利,争一朝的得失,安心在文坛上的踽踽独步。彼得·泰勒就是这一类作家之一。他一九一七年生于田纳西州,从一九四六到六七年,曾经在北卡罗莱纳大学教英语文学和主持创作班,从一九六七年开始又在弗吉尼亚大学教授同样的课程。他笔下的故事大都写美国南方现当代的中产阶级生活和人物。一九四八年,他发表了第一部小说,名《漫长的四度音程》,一九五四年出版《桑顿的寡妇们》,一九五九年写了《快乐家庭一式相同》,一九六三年《里昂纳拉小姐的最后出现》,一九六九及一九七七年各出版了一部短篇小说的汇集和《在密罗区》。中篇小说有《有办法的女人》(一九五○)及《圣罗易的田纳西日》。剧本有一九六八年的《山里人的立场》和一九七三年的《挺身而出》。上面是我所能收集到的关于他出身、工作及作品的情况。关于他的创作,批评家认为他的小说具有美国南方小说的特征,写过去的忆念、家庭生活和自己的童年。他的家庭是典型中产阶级的,这为他的写作提供了必不可少的素材。他的文风细腻隽永,富有幽默感,对故事的描写及回忆行文紧凑,使读者能集中注意力。
一九九四年,纽约克诺甫书店出版了他的新作《在田纳西州土地上》。故事叙述一九一六年,四岁的南珊·尤福特坐火车从华盛顿到诺克斯继尔去,在这次费时一周的长途旅行中,他发现了那些成年人的口是心非、谄上欺下、刚愎任性。他们此行坐的是一列送葬车,死者是南珊的外祖父参议员塔克尔,除了尸体外,还有他的三位姨母和姨父,以及田纳西州的显耀人物,以及他的表兄奥勃莱,参议员是奥勃莱的监护人,也是外祖父长兄的私生子。南珊不但感到奥勃莱在社会上无依无靠,而且他也特别不喜欢这个人。
这一家人之不喜欢奥勃莱,加上他在葬礼后的四十年失踪,却又燃起了南珊对于奥勃莱的迷恋。南珊告诉我们田纳西州一度曾以“失踪”人出名。经常有受尊敬的和生活优越的人会突然化为无影无踪,经常是在草木青翠的上出纳西东部一带发生。这一区域自动成为弗兰克区而与十八世纪所形成的殖民地田纳西分隔成为两地,这一与田纳西州齐名的人群成为一种预兆意外之事的象征,因为这与隐匿身分和未被发现的土地,使南珊相信奥勃莱与美国个人主义之梦已一同消失。这个美国个人主义之梦抱着它对原野的希望,使每个人不顾过去的继承而显示出真正的自我意识。
不过在小说中所有的人都多多少少有种被遗弃的感觉。南珊的父亲在南珊九岁时就亡故了,而他的两位姊夫则是南方邦联的老战士,为他们从未为之效劳的战争所纠缠,生活在古代习俗的荣誉与气概里。他们一如帝俄诗人莱蒙托夫所说的“多余的人”,成了没有可以与他们战斗的战士,盲目于信守那些空洞的原则,从而阻止他们有任何观念可以使他们歧视奥勃莱。南珊意为如果他们不相信他们所谓的历史意义,他们也可以失踪于一旦,然而他们却因为保持了作为完美的绅士而终于为这种名利地位所毁灭。
塔克尔家的三位女的都是理想的妇人,她们在温暖宁馨的氛围中,把南珊抚养长大。在这种环境里,他的母亲洪屈罗培育了他的艺术才能,除了她的“朗诵”使他苦恼之外,他便是个十分崇敬他母亲的人。她一边朗诵,一边表演那长长的充满激情的诗篇,表现了那些“碰撞,危机,生命和爱恋”,使南珊觉得厌恶,他被她的强烈的声音所吓倒,以为她中了邪。珙屈罗沉挚的感情,她隐藏在胸臆中的野性,她对于艺术的爱好,都影响了他;唯一使他感到害怕的就是她的不守传统的观念(这些照她以后承认都来自奥勃莱的影响)。这一家的女人都有一种创新的基因,但都没有得到发展。当珙屈罗鼓励他的儿子去流浪四方,内心里却又为她儿子是最后一个塔克尔家的男性感到难舍难分。
像许多过舒适生活的男人一样,南珊希望有人能对他加以干扰。不幸,他有种讨好听命的天赋。他的一生只能是个二等人物,他的成就也是低人一等的。一个脾气温顺和循规蹈矩的小孩,热中于早年作为艺术历史家的成功,而放弃了他的绘画生涯,到了中年才发觉他放弃绘事是个太匆促的决定,虽然当时他已成了名列前茅的艺术理论家,所获的成功只不过是他梦后的凄凉而已,胜利掩盖了他的一无所成。
“我让自己去了解一切而不是感觉一切……我读了有关绘画的书而知道绘画,但很久不再作画了。”南珊的职业名称就是“艺术”与“历史”二字,压缩以后便成了世俗与美学的两个方面,从而把这两者调和成为一体,分开来即是学识(历史)加感觉(艺术)。这种老一代传下来的概念紧紧地掌握了艺术与生活的关系,在小说里也有种令人满意的上下关系。绘画成为田纳西土地上卓越的版本,却只是精神上的穷乡僻壤,在这里人们为了寻找自己而深入迷途。艺术也是一种人们自我消失的途径,是种合法的遁世。
南珊的儿子勃赖克斯注意到原野给他的召唤,这是南珊所没有做到的,终于成为一位画家。他放弃了历史,而且反对南珊对于奥勃莱的寻找,但使人觉得出乎意外的是勃赖克斯最后发现了奥勃莱,从而带来了期待已久的重逢。
书评作者玛莉·弗拉纳根说作家泰勒是充分考虑到读者的,从本书的第一页开始就满是叙述上的承诺,在适当的时候又在叙述中加以兑现。泰勒的写作显示了信手写来顺畅流利,而且写得十分优雅得体,明白易懂,使人得到一个印象似乎这些事情都是刚刚遇到过的,是从天上掉下来给读者的。也使人感到读者与文本之间并没有作者的自我插入其间,作者从不留神于一己的文字效果,用力驾驭他的文字不使有任何隐喻成为怪诞。书评作者还有些嫌作者文风的圆润,认为这样一无瑕疵的雅致,真是写得太美了,以致带来有些片段读来略显沉闷。文字中推敲之迹被作者巧妙地掩盖了,留下的经常是比沉思默想诵读更为有趣。
书评作者以未读过泰勒的另一本小说《孟菲斯的召唤》而深表遗憾。这是部闪闪发光而又紧紧攫住读者的小说,是一本含有恶意的小说。而在这个新出版的小说里却没有这种邪恶的口吻,只有令人毛骨悚然的灰色情调。这部小说是一种不安宁情绪的反映,但也近乎生活的真实。勃赖克斯与奥勃莱一个埋头于艺术另一个则隐身于一种新的身分里。奥勃莱证明是种老式的骗局,但他本人是诚实的,他没有像他从兄那样成为一个不太出名的热情人,他知道自己该老老实实承认他比不上他的从兄。奥勃莱与勃赖克斯完成了改造自己的梦,成了比较高尚的人。作家泰勒则一本正经暗示他们在逃避历史,因为他们明了对于快乐的追求只能在茫茫大地的魅力中才能得到结果。
Peter Taylor, In The Tenessee Country, New York, Alfred A.Knopf, PP.226
彼得·泰勒的新作
维克多·塞加伦诗中的汉语典故
痴人说梦
韩国人与日本人
精致的人生
风格即人
现实主义的新变体
臧懋循与《元曲选》
多样和复杂的欧美革命史
小心,别弄丢了你的耳朵
《读书》杂志是以书为中心的思想文化评论月刊,凡是书及与书有关的人、事、现象都是《读书》关注的范围,内容涉及重要的文化现象和社会思潮,包容文史哲和社会科学,以及建筑、美术、影视、舞台等艺术评论和部分自然科学,向以引领思潮而闻名。
《读书》的宗旨是:展示读书人的思想和智慧,凝聚对当代生活的人文关怀。
《读书》创刊于1979年4月10日。杂志的主要支持者与撰稿人多为学术界、思想界、文化界有影响的知识分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