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童话
栏目软件大世界
作者杨继红
出处中国青年报
期数总第 185 期(1996.8.31)
星期天的早晨,刚起床的丈夫,在阳台上打着呵欠;妻子在书房里给女儿念着童话故事,念的是《白雪公主》。然而,时下能享受这种宁静的星期日的孩子已经不多了,他们得早早抱上乐谱,背着画夹,拎着提琴,上各种各样的辅导班去……
有人说,现在的社会不需要童话,不需要幻想,只需要教给孩子们生存的本领、竞争的技巧、决胜的捷径,因为他们将来要直面的是社会无情的选择、残酷的淘汰。
我却深感,恰是这个崇尚行动的社会,才最需要童话。
“六一”节,教师引导城里的孩子们学会相互帮助,问:“假如小伙伴遇到困难,需要你的帮助,你怎么办?”大教室里百十号天真的孩子不假思索地同声回答:“捐钱!”
电视广播里在议论日本人给韩国慰安妇赔偿的事,邻家几个孩子不知深浅地接话:“赔20万呐!我奶奶也当慰安妇就好了,就可以让我爸找日本鬼子要钱去!”
这话令人气愤,但同时也使人感到,他们缺的似乎并不只是“生存与行动”的能力。
我因此翻开了格林与安徒生的世界。这世界中有两样东西让一个成年人深深感动:一是信念,一是现实。我急切地想把他们翻译给孩子们。
格林造梦,营造了许许多多圆满美好的故事,激励着人们去想象、追寻:
《青蛙王子》里,得到青蛙帮助的小公主无奈地按照她事先的承诺,“用两个手指头提着他”,接受了那只丑陋的青蛙做“伙伴”。然而,就在她伤心的当口,“他落下地来,他不是一只青蛙,而是一个王子,生着一对和善美丽的眼睛……他现在是公主亲爱的伙伴和丈夫了!”公主因为守信而赢得了爱情,忠实的亨利因为忠实而解开了胸口的铁箍。皆大欢喜。
《白雪公主》中,公主因为纯洁美丽而得救,小矮人因为坚信美丽不灭而快乐,王子因为执着追寻而最终获得幸福……一切美好的信念都被承认,被证实。
还有忠诚的约翰涅斯、勇敢的吹笛人、可怜的磨坊伙计……善良得到报答,勤奋得到收获,美丽的梦想遍地开花。
而安徒生则在每一个美丽梦幻后面告诉孩子们:欢乐都要付出代价,美好都存留着遗憾。他用一种残缺的、抱憾的悲剧审美眼光,看待梦幻与现实的关系。
在他的世界中,踩着面包过沼泽的英格,因为一点点虚荣而变成了丑陋的石像。石头英格在饥饿与愧疚中熬过了无数黑暗而漫长的地下岁月,终于,宽恕之门为她开启——她变成了一只小鸟!这一切惩罚对于一个小女孩来说无疑太严苛了,然而,这便是法则——人在现实中经常遇到的法则!
我们还记得那只饱受讥笑与嘲讽的丑小鸭,那个赤脚踩过荨麻地的小公主,那个在刺骨的寒风中向往着奶奶与烤鹅的小姑娘……安徒生的一支冷笔,写尽了人生中每一点美好与快乐背后的艰辛与苦痛。我能够看见他眼中的热泪。
格林是早春林中一层浅浅的白雪,温和地掩饰着疮痍的地面,善意地润泽着初生的芽苗儿;安徒生则是大雪过后的那个晴天,冷静地掀起了遮遮掩掩的面纱,不粉饰也不夸张地叙述着雪层下发生着的生生死死,以童话剖析着世界的真实。
始终有人寻找着格林,因为心灵总需要梦幻,因为幼稚的梦幻也总比无梦好。始终有人寻找安徒生,因为人终究还是要面对现实,终究要放下那件幻梦中的霓裳,去缀补现实中的烂衫。
有谁会在童话中读懂人生呢?反正百年之后,人们依然会清晰地听到格林与安徒生,在不远处为行走的人们歌唱,一声轻快,一声深沉。
我愿聪敏的孩子们都学会聆听,学会拥有一份清澈的幻想与憧憬。□